第16部分(第2/4 页)
进入苏联官僚阶层的阶梯,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青年”这一术语不应该作严格的限制——活跃分子可以在共青团组织中待到40岁左右。共青团的许多活动,是由基于自愿劳动为基础的许多民间企业组织的。在共青团组织中,一个人可以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增强组织才能。
“理想主义”一词前面往往要加上修饰语“年轻的”,的确,年轻人的组织往往是要注入理想主义的。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建立起来的共青团也不例外。在年纪较大的党—国精英以追求名利来代替理想主义时,这一过程在共青团中也同样发生了,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俄罗斯每月出版的杂志《特尔斐·柳笛》( Delovie Lyudi)(主要面向生意人)的出版者维狄姆·比雷科夫指出,共青团活动家“不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乐意干任何事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新的机遇的时候,共青团就变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滋生地。
从1986年7月至1990年4月,维克多·米罗连科是共青团的第一书记。共青团在苏联社会中的地位可以从米罗连科身上略见一斑。共青团的书记,也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他可以参加一些政治局的会议。1992年米罗连科认为“社会主义的观念是值得怀疑的”。他认为,社会所需要的是“经济的观念”,后来“经济的观念”这一术语就成了资本主义的一种委婉的说法。他引用了索尔仁尼琴关于十月革命的说法,把它看作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轮,它最终必然燃烧干净而且熄灭。他还补充说他希望它完全燃烧干净。他给予英国前首相、保守派玛格丽特·撒切尔很高的评价。这样的观点或许可以出自于年轻共和国的某一所大学,可是它却出自于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书记之口!
克雷施塔诺夫斯卡娅发现17%的大型私有企业是共青团创办的。她还发现他们是最早成为生意人的精英分子。在1987—1989年间,从共青团中出来的生意人,以及从科学家中出来的生意人,是创办私有企业的“第一拨”,出来人数最多的是在1988年。其中一半以上的生意人是从被称为科学技术中心的共青团中走出来,开始其人生生涯的。
以前作为精英分子的生意人中比例最大的、占到总数23%的一部分人,是被人称作“企业家”的那帮人。这一部分人中,差不多一半以上(56%)来自产业部、苏联或俄罗斯的国务委员,另外1/4(26%)曾经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他们是在1989—1991年间进入私有企业的,其中人数最多的时候是在1990年。
大型私营企业的创立者有14%来自原苏联的国有银行。原国有银行中的成员要么建立一家新的商业银行,要么想方设法使原国有银行中受自己管辖的一部分私有化。他们是在1989—1991年间进入私营企业的。人数最多的时候占了总数的51%,那是在1990年。
新兴大型私营企业中,与精英分子有关的最后一类,是他们的家族成员创办的企业,约占总数的8%。他们是由高干子弟建立的,一般都与国际事务有关——例如,与外交部的官员有关。这些人毕业于最有声望的教育机构,通过家庭旅游和国外的熟人,他们对外面的世界非常了解。他们进入商界很早,大多是在1987年。
从原来的党—国精英转变为私营企业主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个别的例子来更好地加以了解。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原来社会结构中的不同职位的人——共青团员、产业部或国有企业领导、国有银行职员、外交部官员、精英分子的家庭成员甚至苏联的内阁成员——转变为私营企业主的简单历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共青团员
梅纳特普银行是从共青团中冒出来的最大的、最有影响的私营企业。它的总部坐落在前共青团办公楼和苏共中央委员会中间的人行道旁,这和它的身份再相称不过了。威武的警卫沿着走廊每10码远一字排开。人们有时把它叫做“共青团银行”,这个名字一语道破了它的渊源。在一次访谈中,梅纳特普银行总裁米哈伊尔·哈多尔科夫斯基追溯了该银行从一个共青团企业到俄罗斯10大私有银行之一的演变。
1986年,哈多尔科夫斯基毕业于门捷列夫化学学院,次年成为一名共青团组织委员。他参加了共青团青年科技发明中心的创建,据他说,这是一个投资公司。1988年,他和他的同事们成立了一个银行,由三个官方机构共同投资组建:共青团青年科技发明中心、国家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