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1/4 页)
看到沈瑞等人在树下;二管家就过来禀道:“瑞少爷、珏少爷、全少爷;昌国太夫人省亲归来;宫中遣使迎候;码头上也撵人呢……”
昌国太夫人;当今圣人之岳母;皇后生母金氏。
向来凡称“夫人”;是夫贵妻显;称“太夫人”;则是母以子贵。如金氏;若是没有加封;诰命本当为昌国公夫人或是寿宁侯太夫人;偏生天子重外戚;弘治十一年加封金氏为“昌国太夫人”;从其夫昌国公峦爵号。
除了这“昌国太夫人”的诰命封号之外;金氏还常驻宫中。如今宫中遣使相迎;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
沈瑞他们所在之处;离官道还有一段距离;倒是无须回避。
沈珏皱眉道:“竟是他们家;一介外戚;竟这般声势……”
话未说话;就被沈瑞打断:“珏哥慎言”
沈珏嘀咕道:“就因沧大叔贴了他们家的边;尚书都差点没了……”
因正月里沈沧亲往建昌伯府“赔罪”;等到衙门里开衙后就得了御史弹劾;三月里廷推时;也因此得人非议;差点与刑部尚书之职失之交臂。
沈瑞道:“罪魁祸首是惹事的沈珠”
文官瞧不起外戚勋贵;可真正能爬到高位的文官也得罪不起实权的外戚权
正月里那场事故;沈沧可以清高的不低头;在士林之中是能得清誉;而后就会多了一门仇家;在官场上再难寸进。
本就是小事;沈沧出面;小事化了;沈沧不出面;就是扫张家兄弟的脸;就是小事化大。
沈沧入仕小三十年;当然晓得孰轻孰重。
张家可不是挂名的皇亲国戚;皇后的娘家;太子的外家;别说沈沧当时不过一个三品官;就是阁老大臣与张家对上也没好处?
不远处;昌国太夫人的全副仪仗已经缓缓而来。
沈瑞等人也住了话头;眺望昌国太夫人的仪仗过去。
前后簇拥的除了锦衣卫;还有数名穿红的中官;还有一人;骑马随行在太夫人的车架边;二十出头年纪;穿着莽服。这个打扮;这个年纪;应该就是金氏次子;建昌伯张延龄。
官道两侧的士民百姓;即便无须跪迎;也都屏气凝声;生怕不小心冲撞了贵人。
这时;却是从一侧的人群中突然出来一少年;就要往车架边凑;被随行的锦衣卫给拦下。
“二舅;外祖母……”那少年身着锦衣华服;高声喊道。
不仅拦着他的锦衣卫面露迟疑;就连沈瑞、沈珏这些远处驻足眺望的;听了这一句都惊呆了。
昌国太夫人的外孙;建昌伯的外甥;不正是东宫太子么?
随即觉得不对劲;东宫太子好像只有十来岁;那少年看着有十三、四岁大
那些本来迟疑的锦衣卫们;显然也想到此处;再次将那少年拦住。
因这少年的拦路;昌国太夫人的车架还是停了。
建昌伯张延龄策马过来;居高临下地望着那少年。
那少年抬起头;带了几分讨好道:“二舅……”
第二百一十三章 木落归本(三)
沈瑞、沈珏等人所在位置;距离官道十几丈远;眼见着碰上这般八卦;都不免有些好奇。
与沈珏、沈全两个不同;沈瑞年后曾随王守仁出去交际;对于京城官场上流传的皇家与大臣八卦之类的也听了不少;从这锦衣少年之前的称呼;一下子想到一个人;那就是这次“京察”后告老还乡的礼部尚书徐琼。
徐琼是景泰二年的举人;元顺初年的榜眼;到弘治年已经入仕四十余年;经历三朝。
有传闻;弘治十二年的科举舞弊案;就是徐琼捅出来的。
大明朝职官志上;虽注明一部尚书只有一人;可实际各部尚书却不止一人
有阁臣的加衔;还有各种恩封;加上南京礼部尚书;最多的时候达六人。
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而阁臣入阁前还要先入礼部。
徐琼的资历;本有机会入阁;却是因为人行事;为文官所鄙。
在京城高层流传范围很广的一则八卦;那就是成化末年;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的徐琼在回京叙职时;纳一监生之外室女为妾。
此事不算稀奇;稀奇的是;这监生有一嫡长女被选为太子妃。
虽说这则八卦;徐琼从未公开承认过。昌国公去世前;徐琼也始终在南京为官;并未回京。
不过在昌国公去世后;原本在南京坐了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