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页)
脱不了干系。不过在此之前李潜还得把问题继续往深处挖,“少量豆、麦?四顷地能种出多少豆麦?”
贺彬之道:“不同地域产量也不同,按少了算一顷地能产豆七八百斤,产麦三千斤。”
“那全国有多少驿站?一般驿站有马多少匹?”
“按律每三十里一驿,现在天下有驿站一千四百三十九个。其中陆驿一千一百零七个,共分为三等。上等每驿配备马75至60匹不等,中等驿配45至18匹,下等驿配12匹至8匹。全国的驿马加在一起约三万匹。其中上等良马五千余匹,中等马近万匹,劣马一万五千多匹。另有驴、骡、骆驼等牲畜近万只。”
李潜暗自盘算了片刻,不由得倒吸一口气,“如此说来全国仅驿田就有两百多万亩?”
贺彬之轻轻点头,“武德六年统计全国有驿田两百三十万亩。不过多数是下等田,另约有三分之一是中等田。没有上等肥田。”
李潜略一估算,这么多土地若种植粟、麦的话每年产粮食达4亿斤,若折算成钱至少得两百多万贯。他急忙问道:“这一千四百三十九个驿站中属于州县的有多少?”
“驿站属于州县城内的不过五百余个。”
李潜暗暗心惊。位于州县城内的驿站其驿田属于府衙、县衙管理收益自然也归衙门支配。比如佑川县驿馆,它的驿田就由佑川县令支配。剩下的那些州县城外的驿站则归驿将管理,驿将都是由当地的豪门大户担任,也就是说一百多万亩土地其实都被这些豪门大户控制着。
李潜思忖了片刻问贺彬之,“刚才你说那些驿站用杂草佐以少量豆、麦来喂养驿马,那驿田收获的粮食是不是都进了驿将的口袋?”
贺彬之点点头,“绝大多数是这样,只有少量驿将会拿出一些来分给驿丁驿卒。李郎中,您想想看,那些豪门大户在地方上哪个不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若没好处他们为何甘愿不要俸禄放下身段去做驿将?”
“也许他们觉得驿将是官身呢?”
贺彬之摇头,“驿将只是个临时的官家身份且不入品级,比之县衙的皂隶强不了多少。那些豪门大户若想谋个官身只需向朝廷捐些钱粮即可谋个散官,这个散官可是终身的,他们没必要图驿将这种临时的官身。”
李潜轻轻点头,看来那些豪门大户干驿将的目的就是冲着驿田去的。想到这他暗自庆幸,多亏自己询问了贺彬之,不然日后驿传改革推广起来肯定会将好事办砸了。试想,现在大多数驿田已被豪门大户占据,自己若推行改革岂不断了他们的财路?那些人还怎么可能会与自己一条心?改革怎么可能取得效果?
李潜暗暗思忖,看来得想办法将驿站全部收归官府。州县的驿站有正式官员管理还好说,只要一道圣旨便可。其他驿站可就难办了,仓促之间到哪里找那么多人来接管?李潜眉头紧皱食指轻轻敲击着几案苦苦思忖。
贺彬之见状低声问道:“郎中还有别的事吗?”
李潜从思忖中清醒过来笑了笑,“没有了。多谢贺令史。今日听你如此说李某长了不少见识。”
“不敢。不敢。郎中若无其他吩咐,下官告退。”
贺彬之走后,李潜正在思忖,张希元忽然在门外求见。
李潜起身将张希元让到房中。
两人落坐后张希元道:“想必郎中适才也听贺令史说了驿田的事。”
李潜没有否认点点头,“看来张兄也早知此事。”
张希元坦然道:“此事由来已久,早在隋朝便已成定例。此前兵部也曾因此专门上过奏疏,只是战事频繁朝廷一直没有腾出手来。”
“哦。张兄可知此事的危害?”
张希元点点头,“驿田收益尚在其次。单说驿马这一块,驿马若饲养得当每年的死损怎么如此多?郎中有兴趣可查阅历年的文卷,武德七年全国驿站报死损驿马近两千匹。虽然其中多数是劣马不过也太多了些。”
李潜眼睛一亮,“莫非其中有诈?”
“其中的伎俩无非是以次充好,报的是劣马死损,其实劣马成了中马,中马成了良马,最后消失的却是良马。”
“流向哪里去了?”
张希元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反而道:“按律,劣马死损应补充相应的马匹,事实上多数驿马都来自官办的牧场。良劣之分不过是牧场管事一句话的事。驿站每报一匹马死损朝堂便损失两百贯。这还只是劣马的价格,若是良马最少也得一千贯。”
李潜试探着问道:“驿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