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价值的缺失,对于俞敏洪来说亟需一个出口,而北大的处分正给了他这样一个出口。虽然看上去困难重重,但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则豁然开朗。”
俞敏洪自己有一个“成功三段论”,第一段就是“逾矩”。孔子说人要到了80岁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俞敏洪认为正好相反。
“如果我当年落榜、留学失败、被北大处罚后接受大家的劝说安静地过日子,现在我可能是个农民,可能是个外语系副教授,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样过着单位、社会为你设计的被动生活。”
我们的生活就像驴拉磨,一圈一圈在原地打转,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吃饭、睡觉、上班,看老板脸色行事,和同事搞好关系,每天都沿着既定的轨道移动,却没有前进。我们被生活牵着走,走得久了就成为理所当然,偶尔走出这个圈子四处看看,我们反而觉得不舒服。
万事皆由心动,心就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有时候,与其说我们被制约在一个圈子里,还不如说是我们的心把自己圈住了。如果不能冲破心中的四壁,即使给你一片蓝天,也不会找到自由的感觉。只有敞开心灵的栅栏,抛开心中的禁忌,才能获得整个世界。冲出、抛开之后,你就会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原来生活可以更好的。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出走北大:天下何处不留君(2)
正如我们在一条路上行走,走下去的结果可能就是走到绝路或者尽头。“前方是绝路,希望在拐角。”殊不知,路的旁边也是路,可能会被你忽略,但如果你试着往旁边或拐角处走几步,可能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有很多通向成功的新路。事实上,不是道路太狭窄,而是我们的眼光太狭窄;并不是路到了尽头,而是我们的眼光到了尽头。
一条路走不顺畅,大可不必硬着头皮走下去,放弃原路,另辟蹊径,换一种方式思维,往往能使人豁然开朗,步入新境,也能使人从“山穷水尽”中看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这个世界上,谁能说清楚自己一定要一条路走到最后?谁能说自己将来就一定干什么呢?即使我们为自己的未来划定了清晰的轨道,也会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或许从此改变我们的一生。王强是个“音乐痴”,却飞越重洋,定居美国,凭着超人的口才和实力,成为贝尔实验室的高级电脑工程师,而现在却在新东方,已经是国内最著名的口语教师。号称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包凡一,面对北美的现实压迫,传播学硕士读完不算,还熬出一个MBA来,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谋得一席令人羡慕的职位……
可见,每个人都可以偏离了专业为我们设计的发展轨迹,都可以偏离习惯思维为我们设定的生活轨迹,关键在于能否冲破心中的禁锢,能否主动地把握未来。把握未来看起来也不难,但首先要有勇气走出原来的生活。在原来的生活里我们有太多的既得利益,有太多的牵绊。人最坏的习惯之一就是舍不得放弃手里的东西。其实一个人只要舍得放下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就可以走出自己的海阔天空,享受那一片碧海蓝天。
今天,“皮尔·卡丹”的名字已紧密地与时装业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当初皮尔·卡丹是经营剧院业的。尽管他雄心勃勃、苦心经营,却也难逃剧院倒闭的厄运。当皮尔·卡丹发现自己对舞台服饰有独特的审美能力时,便毅然转向戏剧服饰设计,并获得成功,皮尔·卡丹也成为世界一流的服装大师。
遇到失败,应当转换一下自己的思路:一扇窗户关闭了,另一扇窗户会开启;过去所有一切的结束,正是一个新目标的出发点;眼前这条道路不适合我走,但我可以向另外一条道路前进。
不带走云彩:寻找栖身地
意气用事的俞敏洪“砸碎”了自己的饭碗。那一刻,也许俞敏洪并没有过多考虑辞职之后日常生活的着落,只是陡然间感觉轻松了很多。
片刻的轻松之后,俞敏洪回首在北大十多年来点点滴滴,北大洒下了自己无数的汗水和智慧,记录了多少青春与热情。俞敏洪对北大投入了那么多的感情,可如今就要和这一切说再见了,他连“站票观众”的资格也没有了,此刻俞敏洪是多么的落寞啊!
“轻轻的我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俞敏洪告别了这一切的一切,背着简简单单的行囊,领着老婆走出了北大校门,留下一个苍凉的背影,昂起头来开始寻找新的落脚点。
结束了北大的教学生涯,离开了燕园这个公园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