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页)
影印出来,可惜未被重祝。我想既有残图,在台湾全图一定可以
找得到,如果能找得到,把它重新绘制出来,在春节期间大家来玩玩,
那比打电动玩具,对中年以上的人,可能更有兴趣呢!
传国玺溯古
印信由来甚古,从三代开始,由皇帝以至庶民,就知道盖用印信,
以资信守了。周沿旧制,而盛于秦,到了汉代才算完备。玺也就是印,
皇帝称玺,臣庶叫印。据传说,“传国玺”始于秦代,玺文“受命于天,既
寿永昌”,是李斯写的小篆,至于传国玺的镌制年月,历代金石考古家
其说各异,大约是赢秦并吞六国,统一天下所制。秦始皇传给二世,二
世再传子婴,刘邦兵临灞上,子婴降汉,献出传国玺,传到了汉平帝。
平帝故后,传国玺藏在太后住的长乐官:王莽篡汉,曾经派王舜入宫
强索,太后怒极,把传国玺掷向王舜,玺上的螭纽跌断了一角?玺归王
莽后,为求玉玺完整,用乌金镶补,就是后世所谓金镶玉玺了。其后传
国玺传到了献帝,到了司马氏手中,由六朝各帝历传,至庸太宗,迭经
后梁、后唐,以迄唐废帝在洛阳玄武楼引火自焚,从此传国玺就下落不
明了。
依照汉代的印制,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
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各有不同用途,设有符节令
丞掌管。当年北平有名金石家寿玺(石工)对于古代印玺研究精深,他
对天子的六玺的用途各有解说:皇帝行玺是敕诏之用,皇帝之玺是传
檄诸侯的,皇帝信玺是用于征伐的,天子行玺以征兵编籍为主,天子之
玺总持国之大事,天子信玺敬祀天地鬼神。这种印制,历代相沿,并没
有什么更动,印玺的字号由钟鼎大小篆而分隶,渐次演变而成的。至
于赫赫有名的传国玺并不在天子六玺之内,只是由秦代传下来的那颗
传国重宝,凡是改朝换代,被大众所拥戴的“真龙天子”,必须拥有那颗
国宝,否则会被人视为草鸡大王而非正统的皇帝了。例如东晋从元帝
起历经明帝、武帝、康帝、穆帝,一直都没有找到传国玉玺,所以有人叫
他们“白板皇帝”。
民国初年,北平制印高手张志鱼,颇受日本人推崇。日本制印名
人松崎达二郎说:“张氏制印不但力劲神匀,纳须弥于芥子的磅礴手
法,除了北齐(白石)、南吴(昌硕)之外,不作第三人想。”其实张志鱼剡
竹、制泥样样都精,对于金石考据,更有独特的见解。张氏曾经谈到传
国玺的材料,是来自陕西蓝田玉石,而各种古籍记载,都说是玉,那是
毋庸置疑的。陕西蓝田县东方,在骊山之阳有座玉山,软玉硬玉均有
出产(白玉属软玉类,翡翠属硬玉类)。不过如说是用楚人和氏璧来雕
琢的,就难以确定它的真实性了。古代印玺,对于纽式,是各有定制、
不容混淆的。传国玺是镌的盘螭纽,各种古籍记载相同,谅来是不假
的。至于传国玺的尺寸,依据古籍描述,以四寸见方者为多。张志鱼
有一张拓片,有两个传国玺拓模,裱成一轴条幅。上面印模是虫篆,印
文“受命于天,既寿且昌”;下面是小篆,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文字篆法,两者均有差异,不是一真一假,必定是两者皆伪。后唐废帝
引火自焚失去下落之后,历代帝王总觉得,没有那颗传国玺,虽然贵为
天子,总非国之正统。而一般慧黠奸宄之徒,千方百计制作伪玺,编造
一套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