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2/4 页)
母子入营,这才有吃有喝,唉,瞧你老兄读过妖书,大约也不敢入营,老子也没多少积蓄,这个金镯子,约莫也换得十筐八筐好鱼了,老兄莫嫌轻,收好了,世道乱,别露白!”
太阳渐渐开始偏西,放鸭的孩童,也吆喝着赶鸭回家吃晌午了。
王利宾戴着竹笠,抱着钓竿,一动不动地坐在青石上,身边草丛里,一只半指粗的金镯,在夕阳中灿灿闪烁着光芒。
注释:
1、太平天国鉴于占领区地主多逃亡藏匿,赋税不便,在某些地区推行“着佃交粮”,即直接从佃户手中收赋税,而不再沿用清代由地主向佃户收租赋,再统一向政府缴纳赋税的办法;
2、江浙一些归附太平天国的绅士尊称太平军为“毛公”;
3、回纥曾派王子叶护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而契丹皇帝阿保机则利用帮助石敬瑭夺取后唐政权的机会,趁机攫取幽云十六州大片土地,并成为此后数百年战乱的肇始;
4、太平天国后期修改科举名目,改秀才为莠士,举人为博士,后改约士,进士为达士,翰林为国士;
5、监军,太平军官职,在军中是总制之下、军帅之上的官员,为一军的副首长,在地方上则为一县民政长官,地位约略相当于清代的县令,而有专杀之权;
6、罗丞相是太平军早期名将罗大纲,广东揭阳人,原是天地会著名首领,金田起义前夕投奔洪秀全,屡立奇功,但因不是拜上帝教徒,至死不得封侯。1856年春他在反攻芜湖时受重伤疼痛难忍,吞金自尽,死时为冬官正丞相,后被追封为察天义、肺王。
………【(十二)】………
夕阳闪映在金镯上的光芒,已渐渐地黯淡了。wWw.23uS.coM一钩新月不知何时,已静静地悬在塘河碧柳上方,那依旧明亮的天空里。
王利宾戴着竹笠,抱着钓竿,一动不动地坐在青石上,他的脸上依旧一副木然的表情,但竹笠下的一双眼睛里,已流溢出无法掩饰的倦意。
该回去了罢,看来今天不会有什么收获了。
“当当当~~~”
听见官道上远远传来的开道锣声,王利宾几乎下意识地重又坐定,系着直钩的鱼竿重又甩出,笔直的钩尖,浅浅点在碧绿的河面,幻起一圈圈由小而大的涟漪。
锣声忽然戛然止住,半晌,王利宾隐隐感到有人轻手轻脚地走到自己背后。他没有回头,也没有动,一双眼睛不转瞬地凝视着钩尖。
“先生的皮鞋甚佳,敢问是下过南洋还是去过沪上?”
那人走到王利宾身侧,并肩坐了下来,他的声音充满磁性,官话也说得很好。
王利宾缓缓收回鱼竿,转脸望着那人。那是个眉目俊朗的中年书生,穿一身干干净净的竹布长袍,一顶金黄色的头巾,笼着尺八长的头发。
“这人头发不长,似不是老长毛,竟戴了这等黄头巾,必非寻常人物。”王利宾脑海里飞快地盘算着,脸上却不露声色,放下鱼竿,淡淡地一拱手:
“岂敢岂敢,不才黄畹,生计所累,在上海西洋人书局里受佣数载,不过糊口而已。”
“哦,原来如此,”那人似乎一下来了兴致,挪近了一些:“先生既和洋人打过交道,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呢?是不是像有些学校中人所云,是些只仗着坚船利炮横行无忌,野蛮不开化的蛮夷?”
“蛮夷,呵呵,不见得不见得,”王利宾,不,黄畹轻轻摇了摇头:“西洋人重武不假,船坚炮利也不假,却不是最可怕的。”
“那先生之意——”
“西洋人最厉害的,乃是其治国强国之法,即开言路、启民智、便工商、立金融、明制度、严法纪、齐部伍、葺舟楫,诸事井井,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能说他们是不开化的蛮夷呢?”
那人的双眼炯炯放出光芒:
“先生所言,大开茅塞,既如此,那么我天朝与洋人交兵,岂不是毫无胜算了?”
黄畹拍一拍身上泥土,长身站起:
“又何必要交兵?”
“不交兵?”
“不交兵,”黄畹笑道:“洋人与满洲交恶已久,听说连北京城也拿了,圆明园也烧了,咸丰躲到热河,不敢再战,天国与西洋人本是同教,颇有渊源,再加上洋人重利,意在通商,只要天国悉心设策,恩威并施,则洋人坚船利炮,即使不为天国所用,也断不会助满洲臂使的。”
那人静静地倾听完黄畹一番陈说,沉吟片刻,忽地抱膝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