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3/4 页)
桥自当中折为两截,数匹马掉进河里,拼命挣扎,终于还是沉了下去。多尔衮大惊,连忙勒众后退,木桥狭窄,一时间退避不及,人马自相践踏,立刻混乱起来。此时明军从后掩杀而来,仍是远远地停住了战车放枪。多尔衮大怒,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何不破釜沉舟?收拢起残卒来,策马冒着枪弹猛冲。
明军果然抵敌不住,推了战车逃去。多尔衮大喜,心想辽兵也只不过是花架子、纸老虎,自己这一战大胜之后,大汗必定另眼相待,当即挥军追了上去。可是没追多远,只听前锋战马一阵阵悲嘶,纷纷跌倒,骑士也都摔在地下。他大惊失色,急忙令三军停住,不多时前面跑回人来报说,明军撤去之时在地下撒了许多铁蕈、竹贮等物,铁蕈锥缀于马匹蹄下,取剔不出;竹贮其中纳毒,马匹蹄子受伤,立刻蹶倒,一骑或覆,前挨后触,百马皆覆。明军士兵却都穿了铁底鞋子,压根不惧踩到受伤,一见虏兵阵营混乱,却又推着战车杀将回来,在方才布下铁蕈等物的一条防线后面停了下来。多尔衮知道这一战是大大的败了,天色又黑,不敢再令士兵冲锋,只得挥军沿江东向,试图寻找下一处桥梁渡江。好在明军也不再追来,他逃离险境,清点人数,五千人竟折去了一半。
一面懊丧不已,一面派人飞马往辽阳去报知,岂知辽阳此刻亦在大大头痛,广宁祖大寿、金州金国奇一同发兵,出其不意,连下复盖二城,现下两方面正进逼海州卫。海州若失,辽阳危急,留守的代善不敢怠慢,急忙令阿巴泰率领一万大兵南下救援。彼处守将是自己的大儿子岳讬,他为人沉稳,颇有大将之风,加上广宁入明手中之后,一直以海州为重镇,兵粮都不缺乏,料想支持个十几日,是不成问题的。
何可纲的二程援军,只不过花了一天两夜时间就从皮岛赶到凤凰城下,与袁崇焕大部会合。凤凰城架不住明军三万多人合力猛攻,越三日而破,袁崇焕留下不能急行军的伤卒守城,大部队继续北上,连夺斜列站、通远堡,在连山关前与亲自率兵前来阻挡的代善交上了锋。
' '
四十四回
袁崇焕见代善军势颇壮,不敢轻易进兵,便在连山关前停了下来,召集众人商议对策。俯身指着沙盘道:“我军若是突破了连山关,往后越过安平山,便可以直捣辽阳。刚刚斥候来报,说代善兵力约莫有一万五千多人,当中六七成是骑兵。咱们虽有三万余人,可是马只不过千余匹,就是连后面炮营的马一同算进去,也只有七千多而已。何况炮营还要后日才能到达,为今之计,是凭借战车先发起突袭,还是等待火炮运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诸将各抒己见,大多数赞同等候火炮前来,较为稳妥。左良玉却道:“众位大人,卑职有些浅见。”袁崇焕点头道:“说。”
左良玉取了竹枝,指着沙盘中平顶山方位,道:“平顶山在连山关东北不远,骑兵不善山战,尽人皆知,我军以步兵居多,况且新军训练之时,照桓大人安排的科目,每日都要爬山,若能引诱鞑子入山,胜算颇大。”桓震插口道:“但你怎样诱敌?一入平顶山,优劣立转,我们既然知道,代善想必也知道。”左良玉道:“这容易。我军只需撤离连山关,东向取草河堡、洒马吉堡,然后大举向平顶山进发,代善必以为我军意图绕过连山关,跨越平顶山北上。”桓震点头道:“有理。代善猜出我军动向,无非有三种选择:其一,按兵不动,死守连山关,可是这样我便可轻易从平顶山逸出,料想他不会这么做。其二,在平顶山外拦截我军,但他也不能料到我究竟从何处出山,除非他分散兵力,将整个平顶山围困起来。若真如此,突围而出当是易事。其三便是入山追击,我军就可以回头埋伏。”左良玉连连点头,面露得意之色。
桓震话头一转,道:“可是此计却也有三处大大的弊病,只消碰上一个,此战我军必败。”瞧了左良玉一眼,见他脸色发青,当下安慰地拍拍他肩头,道:“方才我虽然猜测代善困不住我大兵,可是万一被困,粮草运不上山,我要如何补给?而且平顶山山途非平,火炮入山比骑兵可难得多,若是在山中相持起来,我军并不占便宜。此弊之一也。再者,代善若分兵两路,一路在平顶山外监视我军动向,另一路径自南下抄我后路,则刚刚取得的通远堡、凤凰城诸地必然复失。此弊之二也。还有十分要紧的一点,秋雨随时可能大降,一旦下雨,火枪、火炮全等于废铁一般,我军必须速战速决才行。”
袁崇焕沉吟道:“那么难道同鞑子硬拼么?西走绕道也不可行,若给鞑子衔尾而追,形势大大的不妙。”新军游击毕千山忽道:“既如此,只要令鞑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