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部分(第1/4 页)
策有欠缺时及时改弦更张,体现出的是一种重全局、重大体、重民生的负责任的态度。
类似“晾衣绳禁令”的城市环境整改措施,在中国国内许多地方也并不罕见,如“清理早餐车”、“清理路边报摊”甚至“禁猪令”等,其推出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改善地区环境和秩序,是为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些措施在改善了某些城市顽症的同时,却又造成了新的问题,如早餐摊、路边报摊的清理,在改善马路环境的同时,也许会造成市民吃早点难、买报刊难,“禁猪令”在减少水域污染的同时,也许会加剧所在地猪肉价格的不稳定,等等。
要解开这个疙瘩,各地有关方面不妨借鉴一下加拿大安省的经验,一是综合平衡,看看怎样做才是利最大、弊最小的;二是配套措施到位,让行政规定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三是敢于补过,一旦发现政策不妥就要勇于自我否定,千万不要为了“面子”丢了“里子”,弄到因小失大。
………【春节留客 节后又如何】………
由于50年一遇的大雪和冰灾,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原本就因春运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的交通网更显得不堪重负,成千上万的外地民工被堵在火车站或路途中,有家归不得,有年过不好,让人看了十分揪心。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许多灾区城市,有关方面都出面动员、组织本拟返乡的外地民工留在打工地过年。据报道,仅广东一省就有外地民工2200多万,在动员、劝说和无可奈何下,主动或不主动地留下来过年者预计将占这一总数的65%。为确保这些民工过好这个异地年,有关方面可谓煞费苦心,嘘寒问暖,送礼赠物,对这些城市的特殊客人给予了不少关照。
对于大多数忙碌一年的民工而言,春节原本都是他们一年中唯一的团圆机会,如今家人不能来,自己又不能归,实在令人同情;不但如此,他们响应号召当“城市客人”,实质上是急国家所急,为国家分忧,是顾大体、识大局的牺牲、奉献行为,理应受到“主人”的尊重和款待。可以想象,春节期间的慰问、关怀少不了他们,各种晚会和献词中也会不断提起他们这个群体的名字。
问题是,对于这些春节里殷勤留下的客人,过完年后城里“主人”会不会换另一张脸色?
这个担心显然并非多余。
在春节以外,这些“客人”们的日子并不好过:许多城市的医保体系、救助体系都把他们摒诸网外;一些城市出现过“限制外地人买房”的政策传闻,居然引得“主人”们纷纷叫好;一些城市和部门不加分析和甄别,片面地将城市犯罪率和治安问题归咎于“客人”太多太杂;市容整治、城市整治、工商整治……几乎任何一个整治性行为,“客人”们都会成为理所当然的首选对象,仿佛他们是城市一切问题之源,而对“客人”们对城市的巨大贡献视而不见;“客人”们操劳终岁,待遇和保障远不如同样工作的“主人”们,他们的家庭生活很难正常,子女上学更是困难重重。
更让人忧虑的是,一些“主人”对这一切不但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甚至有些人觉得还“做得不够”。不是有很多人在城市就业压力增大时,打过“限制民工”的主意?不是有不少地方在躬逢某个盛典或重大活动时,都想到过“疏散民工”(尽管一般会羞答答地加上“有计划有组织”之类的套话)?
中国人虽然有过年团圆、叶落归根的传统,但必须看到,正是由于包括户籍、社会福利等方面政策中一些长期不到位的规定,才使得数以千万计的民工虽然常年在城市操劳,却始终是城市的“客人”而非主人,才使得他们不得不候鸟般一年折腾一次春运,折腾交通也折腾自己,这对他们而言,已经很痛苦、很不公平,如果城市的“主人们”还要片面站在自己的本位立场上对他们另眼相看,需要他们留时便殷勤慰留,觉得他们碍事时就恨不得逐之而后快,那就显得更不公平、不和谐了。
年总是要过完的,对于那些已经“为国牺牲”了宝贵春节团圆的民工客人们而言,春节期间有关方面的“送温暖”固然可贵,但他们更期待的,显然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寻常日子里的公正对待。
………【恢复传统应更注重“活的传统”】………
据报道,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我国2008年将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4个法定传统文化节日里,推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王司长称,该活动的主题是“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目的一是推广普通话,二是弘扬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