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那时候您很年轻,才两年多,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和尚说:“可能是吧。这两年的确操劳得比较多。”
弟子:“主要是因为有了龙泉寺之后,您一直为我们操心。”
和尚轻松地说:“其实老了也没什么关系嘛,只要每天做的事都有意义就好了。”
弟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这样的吧。”
和尚点头表示承许。
这样的对话,让人心里有些酸楚,还有些不可名状的味道。心中涌现出了影片《孔子传》中一段师徒对话的场景:陈蔡绝粮的危机渡过后,孔夫子和他的学生子路坐在同一辆车上向前行进着。一路上,子路目不转睛地看着夫子,直到夫子有所察觉。
夫子问他:“你在看什么?”
子路说:“我在看我的老师。当别人问我‘你的老师是怎样的人’时,我应当怎么回答他呢?”
夫子笑笑说:“这有何难。有人问起你的夫子时,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老师,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和尚也是这样的人。他善用一切工作空闲看书学习,于任何时候不中断闻思,是谓“学而不厌”;连端茶、倒水、擦桌子这样的小事,都成为和尚教导弟子所利用的境界,更于平时不失时机地讲说开示佛法,是谓“诲人不倦”;生活俭朴,淡薄物欲,常因处理法务而错过用斋的时间,是谓“发奋忘食”;无论承担多大的事情,从来不会显露出丝毫的压力与忧虑,反而轻松泰然,笑容可掬,是谓“乐以忘忧”。
衰老,是一个你即使回避不去想,它也依然会如期而至的自然法则。既生为人——世尊也不例外——都要做好面对和经历它的准备。不过这不是生命探讨的关键,无论是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只要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对众生有益的,那么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生命状态。
曾经与和尚有这样的对话:
“师父,您一定不怕死。”
“对,不怕死,死了可以发愿再来。”
“师父,我也不怕死,我死了之后,无论到哪里,您都能把我找回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生命的意义
原题目:《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006…11…16(下半部分)
核心提示
我们学佛就是要不断让我们的价值观越来越殊胜、越来越高远,这样我们的人品、格调就会越来越高。
人的心,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要多到良善的环境中学习,多去启发内心中善良的一面。
我们常常讲“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怎么工作,怎么生活,何作何为。如果价值观不明确,生命有何意义就显示不出来。我们去做什么事情,不去做什么事情,取决于此事的价值。价值观是有标准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定的。佛的标准、菩萨的标准、佛弟子的标准、常人的标准,都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学佛就是要不断让我们的价值观越来越殊胜、越来越高远,这样我们的人品、格调就会越来越高。如果我们的标准低,就是价值观低,就跟一般的人差不多。甚至有些人虽然名为人,但实际上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做了很多不好的事,对社会、国家造成很大的危害,比一只动物对社会的危害要大很多,负面影响非常大。
人的心,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往往大善大恶,都是一念心,都是在关键时刻的一个念头。这种念头的产生,是长期累积下来的。我们在庙里,在比较好的修行环境中,久而久之,内心就越来越善良,越来越清净;如果在不好的环境中熏习时间长了,人本性的弱点,也就是恶念,在不断积累。所以,要多到良善的环境中学习,多去启发内心中善良的一面。
慈悲打开心门(1)
原题目:《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五)》2006…10…11
核心提示
只要你心中有慈悲、感恩、仁厚,心中那扇紧闭的门就会自动打开,这样你与人沟通自然会容易多了。
和尚:“一会儿有一位姓窦的居士要见我,我还有其他的事,到时你跟她聊聊。”
我:“是一个女众吗?不太方便吧!”
和尚:“她从上海来很不容易,你想个办法吧!”接着又让我看了窦居士发来的短信:“师父,听说您来杭州,我无论如何也要拜见您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