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可谓流芳千古!”“王大人过奖了,身后浮名,不如生前一杯酒。”三人就这样推杯换盏,边饮边聊,陶王两人相处得很好,后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豪门巨星——王羲之(9)
亲历了世风日下、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彻底失望的陶渊明把目光投向古代那些固穷守节的隐士。有发誓不食周粟、归隐首阳山、采薇为食的伯夷、叔齐,有穿破衣、戴破帽、经常挨饿却面露喜色的子思。他又想到流年似水,人生苦短,生命虽然像鲜艳流丽的旭日,像粲然夺目的珍珠,但终究会变得黯淡无光。于是他决心在这样一个如火如荼的乱世,不做随波逐流、闻风变节的假隐士,而要像临寒独绽的梅花一样,坚守自己的一份馨香,至死不悔。
可他眼下的生活并不好过。贫穷自然不算什么,可恨的是赋税多如牛毛,于是他想起上古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君无臣、无忧无虑的生活,想到《老子》里描述的“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情形。生命不曾简单过,我们却可以选择简单地生活。陶渊明选择的正是这样的一条路。
人民的流离失所、田园生活的乐趣和自己苦痛的经历相互紧密地掺和在一起,一个美好社会的胎胚,就在他胸中孕育了。这就是诗人所幻想的乌托邦——桃花源。他描写的桃花源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向往的是“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在这一记一诗里,他完全否定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写出了自己的理想与哲思。在他的桃源里,一切如他憧憬的那样美好。在记中他描绘渔人发现桃源时有“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的文字,画面中山水相依,如梦似幻,风起处,漫天落英;缤纷里,是灵魂深处的依靠。在无尽的绚丽之中忽然“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诗人仿佛开天辟地般把一个纤尘不染无比曼妙的世界融入到每个人灵魂的最深处,生命一瞬间膨胀起来。而就是这样的奇迹般出现的“桃源”里面,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仅仅是最朴实平凡的生活,一种只是为了好好的生活的愿望。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幻想出来的一个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一个平等仁爱的乌托邦。世外桃源是生活的福地,是心灵的净土,更是无为而治的美好家园。
后记 晚年陶渊明由于饮酒过度,加以年老体衰,身体每况愈下,他渐觉大限将至。
公元427年秋,浔阳江边,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六十三岁的大诗人陶渊明永远告别了人生旅途,与他服膺了一生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在陶渊明的潜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快要荒芜了,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正如他在《自祭文》中所云:“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
陶渊明,一个最终选择生活的人,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了。(夏 超)
谢灵运(385—433),晋宋之际著名的山水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其祖父谢玄因在淝水战役中击败前秦苻坚而名声大噪,曾外祖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王羲之,从小就受到家学渊源的熏陶。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曾出任过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谢出身名门,兼负才华,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喜欢创作山水诗,后人称之为“山水诗开山之祖”。
多情才子——唐玄宗(1)
唐玄宗(685—762),名李隆基,世称唐明皇。他的一生前期励精图治,英明有为;后期纵欲荒政;昏庸出奇。
抛开其帝王的身份不言,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多情才子。他善骑射、通音律、懂历象、喜文学,多才多艺。《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他的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梨 园 始 祖唐玄宗李隆基幼年即喜爱歌舞。六岁时,他的祖母武则天在宫院里大摆盛筵欢宴群臣,他即席表演了歌舞节目《长命女》,精湛的表演,博得在座的皇亲国戚及群臣们的赞赏。李隆基继位后,选定了宫庭的一片梨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