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诗文暗含悔恨之意,但是,他的悔恨只是限于“社稷山河都为大臣所误”,并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风流享乐才导致了亡国和自己成为阶下囚的结局。
赵佶被囚禁了九年后,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公元1142年,宋金根据协议,将赵佶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祐陵,立庙号为徽宗。
(李 飞)
txt小说上传分享
爱国诗人——陆游(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少年坎坷 怀才不遇陆游生于金兵入侵,战乱将起的年代,他出生在父亲赴京上任路上、一叶风雨交迫的舟中,这似乎引证了他坎坷的一生,真是很有象征意义。
陆游父亲陆宰进京后被任命为京西路转运副使,负责泽州、潞州一带军队的给养,然而第二年四月,陆宰就突遭免职,一家人只得南归故里。其时正值金兵大军压境,北宋将亡,沿途兵荒马乱,陆游一家历尽艰辛苦难,终于渡过淮水,再由运河到达杭州,然后回到山阴。父亲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长大后追记这段历史:“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后来他写诗自述说:“少小遭丧乱,忘意忧元元(指老百姓)。”他终身主张驱逐金人,收复失地,解救沦陷区人民的痛苦,这一思想根源就在于此。
陆游十六岁时与从兄静之、升之等赴临安(即杭州)应试,结果不第。其有诗云: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寺)借榻栖僧廊,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
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还家放学竟末暇,岁月已似奔车忙。
已颇有文名时年十九岁的陆游又来到杭州,志在考上第二年的进士举,故在临安过年。
绍兴十四年上元节,在临安过年的陆游与舅舅唐仲俊等在京城观灯。陆游见识了京都繁华,也更激起爱国情怀,当年春试应进土举,在试卷中慷慨陈述,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却被当权的秦桧等主和派所排斥,又不第。
二十九岁的陆游再度到杭州,参加两浙转运司的“锁厅试”。按宋代规定,凡现任官应试进士,称为“锁厅试”,由于陆游其时已荫补为登仕郎,所以参加“锁厅试”,若通过这场省试,第二年就可参加殿试了。陆游为实现救国愿望,再次在试卷上宏论抗金,力主收复中原。这年省试主试官是两浙转运使陈阜卿,看了陆游激情洋溢的试卷后,毫不犹豫的择定陆游为第一,得了第一的陆游意气风发,做七言诗一首:家住东吴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
十千沽酒青楼上,百万呼庐锦瑟傍。
巧的是秦桧的孙子,已官居右文殿修撰的秦埙也来参加“锁厅试”,这下子陆游抢了宰相爱孙的风头,秦太师暴跳如雷,一面派人追究陈阜卿,一面挑选可靠亲信组成礼部考试班子,一定要让自己的孙子当上状元。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爱国诗人——陆游(2)
于是,省试第一的陆游次年再次来杭州参加礼部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端坐在学案后面的考官都是太师的人。陆游在试卷里依然提出了坚决抗金、收复故土的主张,言词激昂,文句工整,是篇绝佳文章,但终因与大权在握的秦桧等主和派观点冲突,同时还因遭秦桧嫉恨,所以这场“公平”考试的最大冷门就是漕试第一的陆游名落孙山。
最后殿试时,高宗见到秦埙的论述都是秦桧的语调,不觉气闷降为第三,而点张孝祥为状元。但这次黜落还是使陆游心灰意冷,对于官场和科场的黑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此也就不在在意科举考试了。
沈园绝恋 旷世情缘四年一度的贡举终于落下了帷幕,榜上有名的和无名的都收拾行囊,各奔东西,春风得意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