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史称“八王之乱”。潘岳从前就得罪过赵王,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后,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潘安和石崇是好朋友,两个人一同被处死,临刑前潘安称石崇为石友,于是后人对潘安的人品多有贬论。以元代大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之六》最为有名:“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认为潘岳文品与人品严重不统一。倒是他的美貌有口皆碑,于是人们就只记住了他的美貌。
(夏 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豪门巨星——王羲之(1)
恢恢时空,悠悠历史,如奔流不息的江河,随人类的前行滚滚而下。在铭刻人类前行业绩的宏富史籍中,闪烁着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这便是为人类书法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在今山东)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生在东晋声名煊赫的王氏家族。王家世代为宦,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敦为大将军领扬州牧,堂伯父王导封侯拜相,位极人臣。可知王家权势炙手可热,势可通天。
锋 芒 初 露少年时代的王羲之,生得眉清目秀,神色俊逸,性情娴雅,机敏睿智。在王氏子弟中可谓头角峥嵘,自然很受家族中长辈们的器重和宠爱。伯父王敦曾抚着他的肩膀深情地说:“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阮裕,在王敦帐下为官,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大名士)
一次,年仅十岁的小羲之应伯父王敦之邀,欣然赴宴,酒尽人散时,伯侄俩于是同床而眠。半夜,王敦被一个心腹叫醒,速速来到屏风前密谋篡逆之事。只听王敦说道:“此事非同小可,切不可走漏风声,备足兵器人马后,来个里应外合包围皇宫,到那时如此如此……”说后两人都诡谲地笑起来,以致忘记了小羲之还在睡觉。此时羲之已经醒了,而且完全听清了他们的“逆节之谋”,不禁吓了一身冷汗。他心里很清楚,倘若被伯父他们发现自己没睡,听了他们的秘密就活不成了。情急之下,他用手指拼命地往喉咙里抠,立时吐出许多脏东西,弄污了头面和被褥,接着又闭起眼睛,装作熟睡的样子,还微微打起鼾来。
王敦和心腹谈了很久,忽地想起屏风后的床上还睡着王羲之呢,两人面面相觑,大为惊恐。为了严守秘密,不使计划泄露,大局为重的王敦不得不忍痛割爱,准备杀人灭口。当他们掀开帐子时,看见小羲之吐唾纵横,睡态正浓,相信他真的没有睡醒。于是王羲之才得以保全性命。
光阴荏苒,就在小羲之十二岁这年,他拜了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卫夫人在当时声望很高,一些士族的名门子弟大多在她门下学书。悟性颇高的小羲之勤学苦练,悬肘提腕,笔走龙蛇,很快就领会了卫夫人传授的要诀,成为她的得意门生。
一天,小羲之来到父亲的内室,无意中从枕下发现一本前代的书法传世之作——《笔说》,他喜不自胜,如饥似渴地捧读起来。不知什么时候父亲已站在他身后,诧异地问道:“你为何偷看我秘藏的东西?”小羲之笑而不答。父亲考虑羲之年龄尚幼,传之尚早,又恐其不能保密家传,于是说道:“孩子,你年岁尚小,等以后再传给你吧!”羲之连忙哀求道:“您就让我现在读它吧,倘到以后,恐怕会阻碍我现在才气的发展。”父亲听后很受感动,终于把书给了他。
豪门巨星——王羲之(2)
自从王旷将《笔说》传授给羲之后,他的书法水平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卫夫人见到他写的字,感慨地对人说:“这孩子准是见到了用笔的秘法,以后一定会湮没我的名声。”
东 床 袒 腹就在羲之十六岁时,领军将军郗鉴派代表到王丞相(王导)府中寻求乘龙快婿。消息传来,乐坏了王府各房中的公子哥儿们。他们早听说郗公府上有一小女,才貌俱佳,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是她的书法,空灵蕴藉,被誉为“女中仙笔”。王家子弟有谁不愿接这个彩球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只有王羲之一人与众不同,他好像压根儿没这回事似的,独自一人在花园的凉亭中铺纸研磨,反复练习“永”字的写法,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就在他一头扎进“永”字的世界中时,一家仆匆匆来报:“公子,老爷吩咐你快些回去换衣服。”这已不止一次来催促了,羲之一脸无奈,只好回去。刚入厅堂,看见兄弟们表面上峨冠博带,正襟危坐,实际上早已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