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出来后,别问是怎么回事。”长子却私自留下,并把私积的金子送给他自认为能帮上忙的楚国贵人。
庄生虽贫穷却以廉直闻名于国内,自楚王以下百姓都像对待老师一样尊敬他。作为信义之人,庄生对朱公进献的黄金,并无意接受,打算在事情办成后再还给他,而朱公长子并不知其意。庄生入见楚王,禀告说:“我观察到天上有某星停留在某个位置,表明楚国会有灾害。”楚王平素信任庄生,向他询问解决之道。庄生回答说:“只有德行可以消除。”楚王决定以赦免罪犯来消除灾害。楚国贵人得到消息后连忙给朱公长子报信。
朱公长子想,既然弟弟可以赦免,千金送给庄生,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于是就又重返庄生家。庄生惊讶地问:“你怎么还没走?”朱公长子回答说:“我听说楚王要赦免我弟弟,特来告知辞行的。”庄生明白他的想法,便让他自己进房内去取回相送的重金。朱公长子带走了金子,独自欢庆。庄生因朱公长子的行为感到羞辱,就入见楚王说:“您想以德行消除灾难,可我听见路人都说陶的富人朱公之子因杀人囚禁在楚国,他家人用重金贿赂王左右之人,因而王不是因体恤楚国而行赦免,是为了朱公之子。”楚王大怒说:“寡人虽不德,怎么会因为是朱公之子就特别照顾?”于是令杀掉朱公之子后,次日再下特赦令。
当然长子是带着弟弟的死讯回到家了,家人都感到悲哀,范蠡听了老大的哭诉,却不意外,直言道:“我不让你去是因为了解你曾经和我一起创业,吃过苦,过日子节俭。本来这是你的优点,可贿赂徇私的事情是不能节俭的。所以我让你那没过过苦日子花钱大手大脚的小弟去,正是要用他的缺点办成这件事情。现在不过是我的预想成为现实,老天注定我要失去一个儿子。”用人的缺点办好事,范蠡察人之明,用人之当,实在是不可言表。
风流商圣——范蠡(4)
这就是财神范蠡“三聚三散”的历史故事,他每到一处都能成名于天下。这位古人,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以保全自身为根本,功名富贵的舍得就在这先散后聚中让我们有所体会。
完美男人的典范自古至今,从司马迁、苏轼到冯友兰、胡寄窗等,史学界和学术界对范蠡都有极高的评价。说他“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是“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学大师”、“经营之神”,说他是“春秋末年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代谋臣的楷模”……在民间和史书里,惟一有着完美形象的男人,就似乎只有他了。他是民间传说里的财神爷原型之一;是中国古代美女西施的情人;他是中国商人眼里最高明的“营销大师”,如今的工商管理课堂,依然还会分析他“三次散尽钱财,东山再起”的故事。胸怀天下、文韬武略、赤胆忠心、取舍得当、万贯家财、妻贤子孝、红袖添香——中国人的理想生活、中国文人的完美人格,在他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人们喜欢范蠡对穷困勾践的忠诚;欣赏范蠡在复兴越国中的作为;佩服范蠡能在复杂局面下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勾践只是个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主。如果说范蠡只能做到如此,那他还不能晋升为神,真正让他成为人们心中神话的故事发生在离开越国后,凭着自己的勤劳在齐国发家致富,又一次的坐上了齐国的国相,再一次的功成身退。最后在交通便利的陶地成就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富翁的伟业。范蠡的人生充满着戏剧性,他一生历经三度“千金散尽还复来”,在商界美名远扬。
范蠡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积极入世却又淡泊名利的态度,令人向往钦敬。他晚年潜心烧制琉璃,其真金琉璃盆,在民间被奉为聚宝盆;他为官时手执的牙笏,也演变成财神手中的如意;他的岁末返利给“生意对象”的方式,早已成为民间的“利市”习俗。闲暇时,他还曾著有《养鱼经》,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清代李渔作《闲情偶寄》,搜罗了日常生活中的雅致奇巧,十分有名,怕也是要称陶朱公一声“先师”了。
再有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范蠡真的与西施“泛舟西湖”了吗?如今已无确切的史迹可查,但从各方面的资料汇总推断来看,范蠡如此通透之人,这样“浪漫的事”发生在范蠡身上,其可能性大吗?西施虽然有倾城之貌,她在吴国宫殿里待了十余年,出宫后也已年岁不小,即便仍然貌美如花,总难再“倾城”。不过范蠡是侠义之人,他与西施、郑旦,虽无儿女情长,却有恩义在。当初是他将她们从民间选出并亲自培训后送入吴宫,事成后,他不会像越王那样无情,只要有可能,他会用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