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图张挂起来,开始凝神构思。
他早年随继父在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读书,曾到过岳阳一带。如今怀想起来,岳阳景色之妙,全妙在那一望无涯的洞庭湖。可是,范仲淹不愿一般地触景抒情,而是想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提出一些深邃的哲理见解,熔铸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借以激励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们,也启发和教育后代。于是,他乘兴挥毫写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格言更是不胫而走,风也似地传诵开来。仁宗闻此,也不禁慨然称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皇祐元年(1049年),六十一岁的范仲淹奉命移知杭州。在路过陈州时他特意去看望自己的恩师晏殊,晏殊是历仕三朝的###,而今困居贬所。看到恩师的境遇,他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自己的童年,看着汹涌澎湃的钱塘潮水骤起遽落,不禁对着江水吟问:“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呐,长逐月亏盈。”大约是从潮起潮落中悟出了人生变迁的道理,范仲淹也有了超脱的感觉,他在寄给友人的诗中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奋飞每羡冥鸿远,驰骋那惭老骥闲。
此日共君方偃息,是非荣辱任循环。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溘然长逝。
(李 飞)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千古奇才——苏东坡(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书香世家 备受熏陶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祖父苏序,虽没有入仕,但很有文学素养,他的父亲苏洵,人称“老苏”。史传苏洵早年志并不在读书上,二十七岁以后才发愤读书,用功甚勤,大器晚成。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而他的伯父苏澹、苏涣都是进士及第,在朝为官。苏轼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氛围的大家庭中。
六岁时父亲送他去天庆观北极院乡里办的私塾读书,拜眉山道士张易简为师。在这个清幽深冥、颇有灵气的地方,年幼的苏轼开始崭露头角,他头脑灵活,兴趣广泛,又勤奋好学,好思多问,深得张道士的喜爱。回家又能得到父亲伯父们的精心指点,不久就会吟诗作对写文章了,一时名扬乡里。
十一岁那年,苏洵送两个儿子到寿昌院,拜州学刘微之为老师,专心学习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刘微之是当地名士,曾作诗《鹭鸶》:“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自己颇为得意,以为绝句,时常在人前吟咏。这天却刚好被苏轼听到了,年少气盛的苏轼竟向老师提出异议来:“师父,弟子以为‘逐风斜’没有写出鹭鸶的归宿,不如改作‘雪片落蒹葭’为妙。”刘微之听了,细细一回味,觉得确实改得妙,不禁赞叹道:“你现在可是我的老师了,我可教不了你了。”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京师候考时,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于是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席间戏弄他。苏轼并不知他们的居心,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一位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猪蹄膀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盘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拿起筷子边吃边微笑道:“诸位兄台不好意思,小弟不客气先请啦!”六个举人一时呆若木鸡。可见苏轼的才情急智多么的厉害!出人头地 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翌年,苏轼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的那篇《刑赏忠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