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1/4 页)
也许不会如威金斯基想像的那样恶劣。
威金斯基终于无法扭转鲍罗庭的做法,怏怏的返回上海。他行前曾向我表示,中共中央
不在这里,是无法限制鲍罗庭的行动的。他确认中共中央有迅速搬来武汉和立即筹备召开中
共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必要。他后悔他这次确实来迟了,以致无能为力。他应允回上海与中共
中央商讨,以谋妥善解决。
可是后来事实证明,威金斯基回到上海以后,也不能很快的改正中共中央所抱“上海第
一”的倾向。它依然留恋着上海,等到它后来搬到武汉时,已在四月十二日上海遭受了大灾
难之后;同时,武汉也已到了“夕限无限好”的时期,难于有所施展了。总之,在后来国共
这一幕大打斗的闹剧中,共方领导上的无力和内部的纷歧,暴露无遗;而蒋介石将军却在那
里采取主动,独断独行的干下去;胜负之数是毋待龟卜的。
①冯玉祥的国民军自一九二六年春为奉直联军所败,便向西北退去,冯本人赴苏俄考察。他的第二军之
李虎部和三军之杨虎部则退守西安,为吴佩孚部所包围;一直等到冯玉样带着苏俄顾问,自俄归国,决心参
加国民革命,于一九二六年九月十七日在五原誓师,西安被围已达八月之久。据冯玉祥说,当时他的作战方
略,本有“由南口攻北京”和“解西安之围而出潼关”两条路线,后因李大钊先生的建议,他才决定采用往
西安出潼关的计划,卒于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七日解西安之围。(见冯著《我的生活》第六一九页,上海教
育书局民国三十六年初版。)
②条件全文见宋云彬著《中国近百年史》,第二四七页—第二四八页,新知书店,民国三十七年港版。
第三章清党与宁汉对立
武汉南昌间建都之争迅即转化为军权与党权之争;接着又激荡成为蒋氏所领导的反共阵
线,与武汉所领导的反蒋阵线的对垒。这个剧烈的斗争形势演变的结果,是蒋氏逐渐占了上
风,武汉则相形见绌。因为蒋氏不仅握了兵权,而且获得旧社会保守势力的支持;南昌克服
之后,显然又得着外力的支援。而武汉的反蒋阵线却具有先天的不稳定性,意志又不统一,
因而易为蒋氏的反共旗帜所击败。
武汉方面因建都问题展开反蒋攻势时,声势原是颇为浩大的。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四日,
武汉三镇国民党组织举行代表大会,董必武任大会主席,致开幕词。联席会议主席徐谦往会
发表演说,强调维护党员,军事领袖必须服从党的领导等等言论。会议通过下列决议:一、
加强中央权力;二、统一党的领导机构;三、立即召集中央全会解决党的问题;四、欢迎汪
精卫复职;五、昏庸老朽之辈站开;六、拥护国府外交政策,反对党内反动分子与帝国主义
妥协的企图。会场并高呼“打倒张静江!”“反对军事独裁!”“反对反动派!”等口号。这一动
人的举措,不用说,自然是国民党左派和中共协同进行的杰作。
武汉南昌双方,都曾主张召集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第三次全体会议,以解决党内纠纷;但
对会议的地点,则各坚持要在本身势力范围内举行。换句话说,蒋氏主张在南昌,联席会议
则主张在武汉。此外,双方又都标榜着以“救党”为己任,互责对方违反党纪。蒋氏曾指徐
谦窃据党权,漠视他的国民党中常会主席的职权。
对于会议地点的争执,胜利属于武汉。因为当时大多数国民党中央委员都荟集在武汉,
而且一致主张在武汉举行;使蒋氏觉得如果坚持己见,无异自招独裁之讥;同时,他正锐意
经营东南,已有实力第一的想法,根本就瞧不起甚么会议的决定;而且南昌的国府主席谭延
辏Т又邪侔闶杞猓�θ敖�喜槐刈呦蚣�恕R虼耍�庖淮握�茨烁娼饩觥L费雨'终于在三月
69/185
… Page 221…
《我的回忆》第二册
七日偕陈果夫等到达武汉,蒋与张静江则留驻南昌,未出席这次大会。
从莫斯科回来的谭平山于二月底到达武汉①,他积极支持鲍罗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