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拓跋燕(一)(第2/6 页)
。长孙洪则不同,因为傻头傻脑,只知道服从命令猛冲猛打,反而很受慕容非信任,就像是这次,带着长孙洪,却不带着地位更高的独孤禄,立功没有份,反倒是被留下来看守拓跋燕,独孤禄自然满心愤恨,由于地位所限,不能把慕容非怎么样,但是也要为自己的将来寻找出路。这样子,出身王族,名气也不小的拓跋燕就列入了他的首选,正好这次被安排看守拓跋燕,拓跋燕一番言语拉拢,两个人立刻就结成了攻守同盟。
正好这次慕容非死在了战场上,独孤禄立刻毫不犹豫把拓跋燕放了出来,两个人决定把战败的责任全部推给长孙洪,这其实也是北魏朝廷需要的理由,堂堂的大魏正规军怎么可能在以多打少的时候被汉人的民军打得全军覆没,连主将都阵亡了,当然是有人出卖造成的,拓跋燕是王族,而且被软禁了,那么只能是战场上的副将长孙洪,也必须是长孙洪,这样,拓跋燕先前的战败显然也是长孙洪出卖造成的,整个故事就圆满了。
拓跋燕斩了长孙洪,和全营将卒联名写了奏折,跨过冀州刺史,直接递送朝廷中枢,这样就避免了被中间的人压下来,同时把地方上的权利斗争变成了朝廷内部的大佬角力。然后拓跋燕下令退兵,带着全部残兵败将六千来人撤往青州(因为这次的指挥部在青州)。路上稳稳当当不急着赶路,专等朝廷的诏书。
这朝廷角力,拓跋燕作为王族,自然占了大便宜,他老爸拓跋辉是皇帝拓跋焘的堂叔,因为上一任皇帝拓跋嗣的亲兄弟一个弑君而死,另一个英年早逝,所以拓跋辉和拓跋嗣从小亲近,这样,和皇帝年龄相近的拓跋燕也就自然而然成了皇帝拓跋焘的伴读,作为皇帝的远房兄弟他受宠信的程度远远高于皇帝的亲兄弟,由于鲜卑人离开草原并不久,还实行的是部落制度,朝廷内部矛盾重重,皇帝只是名义上的大统领,对于地方上的控制力并不强,拓跋燕自告奋勇来到冀州,其实就是皇帝拍下来抓军权镀金的,自然被冀州刺史贺兰波波所嫉恨,这次派出来打仗,贺兰波波就和别驾慕容非商量好,要在战场上把他解决掉,就算是不死在战场上,也要找个罪名贬斥排挤,把他孤立。
人算不如天算,慕容非死在了战场上,如果拓跋燕真的把这封奏疏交给刺史贺兰波波,肯定会被质疑,甚至倒打一耙,所以干脆跨过去直接发加急庭寄给中枢,反正他有皇帝御赐的专奏之权。朝廷的反应也很快,拓跋焘亲自下旨,褒奖拓跋燕和独孤禄,作战勇敢(见了鬼了)指挥若定,在己方有叛徒的情况下,临危不乱(哪跟哪)找出了叛贼并当场斩杀,并且毫不犹豫撤兵,保全了剩下的士卒,因为慕容非战死,所以让拓跋燕补上了空缺,升为冀州别驾,讨虏将军,独孤禄也有功劳,加升一级,封为牙门将军,赏奴隶一千名。其他残余的鲜卑士卒都有封赏,这下子皆大欢喜,唯一不高兴的就是冀州刺史贺兰波波了。
同时,皇帝还说鉴于冀州军此次损失过大,着令拓跋燕率军去柔然胡夏北燕等刚刚降服的地方搜集丁壮,补充军队和辎重。
这也是少数民族互相征伐时最常用的办法,直接拉走对方的男丁送上战场,掳掠对方的牛羊,迁徙草场,让对方一下子元气大伤,根本无力反抗。这样的好处是让自己的部族在人口财富上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让敌人无法翻盘,坏处是这样的军队容易离心离德,打顺风仗还好,一旦遇到强敌就很容易内部不稳,比如苻坚的淝水之战、奥匈帝国在一战中的土崩瓦解,还有土尔扈特人的神圣东归,都是一样的情况。
草原民族通常知道这种后果,但是都不在乎,毕竟马背上的人有今天没明天,都是刀头舔血、强盗一样的生活方式,谁还管以后会发生什么。
拓跋燕知道这是皇帝为了让自己躲开和贺兰波波的直接冲突,而且给了自己一个肥缺,心中也是得意,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打了个败仗,不但帮皇帝除掉了一个眼中钉,换来了升官发财的机会,而且正好避开战场,免得和未来的大金主杨茁再次对决,想到这里拓跋燕摇了摇头,心想,那个儿童显然不是普通人类,和他对阵,真的老寿星嫌命长了,今后只要能躲开,绝不靠前的好。大家何必打打杀杀,互相交易,一起发财不好吗。
就这样,拓跋燕领了皇命,率领大队人马离开前线,直奔陕西而去。
转过来,再说杨小瓜,和陆平等人吃好饭,继续跟着陆平前往陆家堡,毕竟这一次是来救援的,虽然敌人已经退走了,但是谁敢保证没有第二批敌人来呢。鲜卑人的性子和狼一样,一会儿憨厚朴实一会儿阴险狡诈,完完全全都是根据利益决定,毫无规律,谁敢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