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职,为官正直、清廉,与王忱齐名。王恭曾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引用文献'谢安称誉:“王恭人地可以为将来伯舅。”被任命为青、兖二州刺史。隆安元年(397年)四月,王恭以除王国宝为名向首都进军,司马道子杀王国宝以求罢兵。不久,司马道子又以王愉制约京口和荆州的势力。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王恭第二次率北府兵进军首都,殷仲堪与桓玄一同响应,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派人策反了刘牢之,许事成即以王恭位号相授,王恭兵败被杀。
王恭主要事迹
一、仕途经济
起家为著作郎,叹道:“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累迁吏部郎,历建威将军。孝武帝时,为前将军,兖、青二州刺史。慕容垂入侵青州,王恭遣偏师御敌,失利,降号辅国将军。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宠信王国宝等小人,王恭经常正色直言,为道子所忌。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四月,王恭以除王国宝为名向都城建康进军,司马道子赐死王国宝、诛杀王绪以求罢兵,王恭还兵京口。不久,司马道子任用王愉为江州刺史,以制约外镇的王恭、庾楷等。隆安二年(398年),王恭计划第二次率北府兵进军建康,桓玄、殷仲堪一同响应,推王恭为盟主。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派人以重利说动北府军将领、王恭属下刘牢之倒戈'4',王恭兵败,被司马道子杀害于建康的倪塘。王恭的五子及其弟王爽、王爽兄长的儿子秘书郎王和、孟璞、张恪一同遇害。
二、恭性伉直
《晋书》本传称“恭性伉直”,“暗于机会,自在北府,虽以简惠为政,然自矜贵,与下殊隔,不闲用兵,尤信佛道”,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他“临刑犹诵佛经,自理须鬓,无惧容”,说“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死后家无余资,为时人所惜。桓玄执政,追赠王恭为侍中、太保,谥曰忠简。五个儿子在先前被杀,有一庶子王昙亨为桓玄所养,义熙中为给事中。
据《隋书·经籍志》王恭著有文集五卷,今佚。
家族——妹妹——皇后
东晋定皇后王法慧(360年…380年),晋孝武帝司马曜皇后。
太原晋阳人(今属山西)。父王蕴,官尚书左仆射、散骑常侍、会稽内史,追赠左光禄大夫;母刘氏,封氏平乡君。
公元375年被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立为皇后,嗜酒,粗鲁。举止不端。后因病去世。谥号“定皇后”。葬于隆平陵。
濯濯如春月柳
少有美誉,清*过人。容貌美好,时人称赏他“濯濯如春月柳”。王恭曾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与王忱齐名友善,但后来二人失和'3'。慕刘惔之为人。谢安尝称誉之:“王恭人地可以为将来伯舅。”
………【第三十六篇 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南渡后朝政之稳定,皆赖其力。当时有民谚:“王与马,共天下”,史书上亦曾记载东晋建立甫初王导与皇帝共同接受大臣朝贺。可以想见其家族之煊赫。
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择女婿,“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他在当时是朝野看好的人物。
据史书记载,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却屡屡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至长史,晋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后来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即出自于他的这一番经历。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语以大纲”,即有所悟。王旷善行、隶二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