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页)
接威胁皇城。
想到这里,刘邦的后背冷汗直冒,心想:颍川郡乃天下要地,得尽快把韩王信调走。
公元前206年,刘邦给韩王信下诏,令他北迁,定都晋阳。
韩王信接到诏书的那一刻,开始觉得有点费解,等联想到近日路边社关于刘邦有意打压诸侯的风言风语,韩王信心中一惊:这会不会暗藏着一种不祥的信号呢?
韩王信在疑虑之下,决意北迁,而且为了打消刘邦的疑虑,表明自己的忠心,韩王信把都城迁到更北边的马邑(山西朔州)。
韩王信认为,躲的远一点,或许能更安全一点。
刘邦是想过几天太平日子的,他的本意是要赶走韩王信,没想到韩王信不但听话,而且还跑到更远,并主动承担守边的任务,当然刘邦也明白,所谓的守边,只是骗人的鬼话而已。不管如何,刘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那就消停一阵子再说,说实话,他也十分厌倦整天没事搞事的生活!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刘邦想放松,韩王信想安全,但偏偏惹事的主找上门来了!
匈奴人!
匈奴人来了!
他们带着一身的杀气踏入了阔别数十年的乐土。匈奴人的祖先告诉他们,南方的土地虽然不适合他们居住,但那里有着数不尽的奇珍异宝,有着数不尽的美丽女人。所以他们来到中原的目的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抢劫!
匈奴是北方古老的游牧部族,它的起源因为文字不足的关系至今未有定论。
然而,这个游牧民族却不得不提,因为它是大汉朝数百年国际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一员,汉朝与匈奴的恩恩怨怨如细水长流般,道不尽,说不清。
十余年前,匈奴人迫于秦朝的威力,向北撤退。那时候,名将蒙恬震守的长城让匈奴不寒而栗。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长城内外都已然物是人非。
匈奴已经不是原来的匈奴。
它在经过数十年的铁血崛起之后,已经成了一个庞然大物。而这个庞然大物正呲牙咧嘴的把触角伸到它所知的任何一个地方。
十余年前,匈奴自身也陷入东胡,月氏等邻国的威胁中,无力进犯。
但是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改变。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叫冒顿。
下面来看看冒顿同志的简历。
姓名:冒顿。
生卒年:生日不详,死的日子很精确,公元前174年。
职务:太子,人质,将军,单于。
有无案底:有(盗窃,杀父,弑母,杀妻,弑弟,屠戮亲属以及老爹的亲信)
主要功绩:灭东胡,楼兰,楼烦白羊,逼走月氏,打败汉军
主要评价:头曼单于的大儿子,匈奴人民的杰出领导人,他的一生,是强悍的一生,更是掠夺的一生。年幼时,他失去母爱,年轻时,他失去父爱。冒顿同志以大无畏勇气被送到月氏做人质,做人质期间,他勤练各种技术,包括忍耐,情报,偷盗,格斗等。冒顿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匈奴人民伟大的崛起事业,他无愧于大单于的称号,无愧于杰出领袖的称号。
鉴于冒顿在匈奴历史上的极其重要性,我们来看看冒顿同志的详细事迹。
冒顿还只是匈奴太子时,其母阏氏(yanzi,王后)早死,他老爹头曼单于续立阏氏,新立的阏氏给头曼又生了个儿子,因此头曼动了改立太子的念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头曼将冒顿送往关系不大好的月氏国做人质。在月氏国的日子里,冒顿的境遇与在国内有天壤之别。在月氏人的眼里,这种人与废物人渣没什么区别,匈奴抛弃他,月氏仇恨他。他缺衣少食,屡糟白眼,而且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巨大的落差让他从太子的光环中迅速清醒过来。他小心翼翼,忍气吞声,他发誓无论环境多么险恶,他一定要活下去,等待着找回尊严的那一天,为了那一天到来,他可以承受任何的痛苦与屈辱。
险恶的环境让他变得无比坚强,也让他变得十分残忍。
因为他深深的明白,你不对别人残忍,别人就会对你残忍。他的父亲,难道不残忍吗?那个给自己生命的高高在上的匈奴王,竟然为了一个女人,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狼群中去,难道我冒顿身上流的不是匈奴王族的血液吗?
他开始恨自己的父亲。
年轻的冒顿在浓烈的恨意与残酷的现实中完成了蜕变,在他的心里面,父亲,这个曾经高贵而又亲切的词语,早已被他扔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