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略考察,我们认为,明末农民奋起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战斗历程,就是打击、削弱“四权”的过程。这一历史功勋是彪炳史册的。但是,农民是个自发的阶级;在当时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构成的自然经济这一封建经济基础,并未也根本不可能受到农民军丝毫触动的历史条件下,革命农民尽管打击了“四权”,但只是动摇了这四根绳索。他们推翻了明王朝的地主阶级政权,但却又模仿、因袭它,使自己用碧血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逐步向地主阶级政权发展、衍化;他们打击了神权、族权、夫权,但宛如魔影相随,并不能摆脱它的反动影响。与古代历次农民战争,包括近代的太平天国革命在内,均以失败告终一样,明末农民军被满汉地主阶级联合绞杀后,革命农民重新被“四权”的绳索紧紧缚住。四根绳索难斩断,常令史家愤不平。这是明末农民英雄们的悲剧所在,也是所有旧式农民革命的悲剧所在。真正彻底斩断这四根绳索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只有在近代的无产阶级领导下,并在夺取政权后,不断革命,清除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经过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斗争,才能完成。
(《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2辑。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版)
注释:
[1]《毛泽东选集》卷1,人民出版社1966年横排本,第31页。
[2]《学术月刊》1960年第12期。(又见三联书店版《中国农民战争问题讨论集》)这是在陈守实先生的建议、指导下,由包括笔者在内的几位同志共同讨论、执笔,用笔名发表的。
[3]详见陈守实先生的遗稿《中国农民战争史散论》,刊于《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4]《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8;第6—7页。
[5][16]同上,第4页。
[6]《史记》卷8,《高祖本纪》。
[7][15]《明史》卷309,《流贼》。
[8][30][32][50]《绥寇纪略》卷9,第198、199、208、201页,丛书集成本。
[9][12]赵士锦:《甲申纪事》第16—17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10]《国榷》卷100,第6026页。
[11]《甲申传信录》卷5,第8页。
[13]《崇祯甲申燕都纪变实录》,第2页。
[14]《甲申纪事》,第9页。
[17]《独断》:“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明人王三聘辑《事物考》卷4:“卤簿大驾:……自秦始有其名。……国朝凡正旦、冬至、圣节三大朝会,兵部车驾司会同锦衣卫陈卤簿大驾于殿之东西……”礼极隆重。李自成登基后,亦行卤簿之礼。《甲申传信录》卷8页3:“闯自永平驰千里马,一日夜至京师广……佯以登极祀天,陈卤簿出郊,二十八日宵遁。”载之甚明。
[18]《明史》卷53,《礼七》,登极仪。
[19]《反杜林论》,第96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0]《乡约》,第1页,见《畿辅丛书》。
[21]《花村谈往》卷1,第48页,见《适园丛书》。
[22]《纪事略》,第42页。
[23]《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1,第1页。
。←虫工←木桥 书←吧←
第42节:“拟桃源”解(10)
[24]《忠裕堂集》,第52—53页,丛书集成本。
[25]《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7,第14页。
[26]同上,卷9,第18页。
[27]《纪事略》,第14页。
[28]《小腆纪年》附考卷1,第15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而据《豫变纪略》卷5载,自成甚至因李振声是米脂人,既同乡,又同姓,呼之为兄。
[29]《国榷》卷100,第6057页。
[31]《见闻随笔》卷上,第31页,临海宋氏刊本。
[33]《国榷》卷101,第6071页。
[34]《明史》卷48,《礼二》。
[35]《事林广记》卷9,“譬世格言”。
[36]《资本论》卷1,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