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发现它“自我修复”的能力与许多民间传说都一致。民间传说,太岁可以治百病,服用后身轻体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而且太岁养在水中后,割食一部分后,第二日,它便又恢复如初。
我电话联系了本市林业局和邻市某农业学院的一位教授,把太岁发现地点和过程以及照片等制作成了一份材料,邮件给了他们,请求鉴定。本市的林业专家回复说对此不太知情,而那位教授则很热情地给我回了电话,电话中,对于太岁他只是简单模糊带过,反而他极力热情地邀请我晚上参加他的私人聚餐,话语中饱含乞求和谄媚。
我也是个聪明人,我懂得他的意思,我借口晚上有约拒绝了他。
我把那块鸡蛋大小的太岁,放进家里一个鱼缸里,小心翼翼地养了起来。
第二天下午,我外出采访经过五沽河附近,遂下车想再去看看那个太岁,结果到了原处,却再也寻不着它的踪迹了。
此时我的心情,有惊讶、有怀疑、有担忧、有气愤,还有后悔和沮丧,真真切切尝到了打翻五味瓶的感觉。
许多时候,机会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人和人本都是同样的人,在机会来临时,做出如何的决定,使得人和人,变成了不一样的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到了深秋,本市沿海,湿气较大,雾天尤其多。某天凌晨3点多,我接到值班记者打来的电话:本市架子村火车站发生车祸,事故重大,制片人指示我立即赶往现场。
记者,抢的就是时间,否则,采访的就是旧闻而不是新闻了。接到电话后,我一骨碌爬起来,火速穿戴洗漱,这时,同事小刘已经在开车接我的路上了。
刚刚洗完脸,听到楼下传来几声喇叭响。我知道小刘到了,便锁上家门,下了楼。
出了楼道里,哎?小刘和车呢?哪去了?原来大雾笼罩住了一切,我使劲再看去,大雾里射过来两道微弱的灯光,我才看清采访车的位置。
“真大的雾啊,难怪会发生车祸”,我上车后跟小刘说。
“是啊,原野哥,来接你的路上,我就像个睁眼瞎,几乎纯凭感觉开过来的”,小刘附和说。
“你这么厉害,那我现在给你蒙上眼,你开去现场好不好”,我打趣说。
“唉呀妈呀,快拉倒吧”,小刘操起了一口东北大岔子方言,“敢情从单位到你家才几里路,你让我闭眼开到架子村,搁神仙也开不过去”
说笑归说笑,这种天气下,很快我俩就绷紧了神经,紧张地盯着前方,小刘紧紧把着方向盘,车开得很慢。
平时开车,坐在副驾驶上的人,完全可以呼呼大睡。但是在极端天气下,副驾驶上的乘客,可真的需要起“副驾驶”的作用。一路上,我不断提示着小刘:赶紧拐弯,前面是个水塘啊;靠右点靠右点,你都压到左边马路牙子了……
30公里的路程,我俩开了足足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天已经微亮了。
现场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围观村民,几辆破旧的长安之星警车停在路边,看来乡镇派出所已经赶来了现场。
我俩向警察出示了记者证,越过警戒线,进入了现场。
事故现场是一个铁路道口,一列火车停在铁轨上。
“是不是火车脱轨了”?小刘第一反应地说。
“看着不大像,这火车这不好好地在铁道上吗”,我左右望了望说,“走,上火车那边看看去”
我俩绕过火车头,看到一大堆烂铁横在铁道旁的排水沟里。许多塑料桶散落一地,从一个摔碎的塑料桶里,我看见了残存的一些涂料。
“这堆废铁是怎么回事?火车上掉的还是?哪里的来的”,小刘又起了疑问。
由于雾气太大,我俩只好凑近再看。等走到沟底近前一看,一个醒目的东风汽车车标进入我们的视线:这原来是一辆被撞烂的汽车!
因为受到火车的剧烈撞击,这辆大型货车已经被装成了一堆麻花形状的烂铁。大大小小的车祸我采访过无数次,但这么惨烈的现场,我相信这是第一次,也将是唯一一次。
见旁边站着几个看热闹的村民,我走上前去问:“人呢?受伤了没有?送医院了吗”
那几个村民指了指那堆烂铁,摇了摇头。
我正诧异时,一个老人和一个中年男子大声哭着,来到了这堆烂铁边。老人趴在地上哭天抢地,中年男子双眼通红,哭肿的双眼只是泛着泪花………可能,在这几个小时里,他的泪水早已苦干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