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匾�氖牵�;�竺拦�氖谐』�品⒒恿诵в茫�鋈朔坎�鍪邸⒌滋芈傻钠撇�砻髁嗣拦�谡嬲�ジ芨恕⑻蕴�浜蟛�堋⒂呕��媒峁梗�掳吐淼谝淮蔚木貉】诤攀恰案谋洹保坏诙�蔚木貉】诤攀恰懊拦�圃臁保�逃�母铩⒒�∩枋┩度搿⒅胤抵圃煲怠⒆试锤锩�ㄒ逞移�睦�茫�⒓际醺锩�ㄈ�3D打印、GoogleGlass)等,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在美国内源性增长以及中国劳动力价格提升的背景下,今后美国经济的好转也不再必然意味着中国出口的增长与真实顺差的增加。
外汇占款及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受到抑制、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紧平衡”的货币政策、银行传统存款增长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使得银行负债业务压力巨大。2014年1月,银行存款整体减少9402亿元,创下单月减幅最高值。
从长期看,银行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会不断提高表内资产的配置效率,拓展多元化的市场化业务,走更有内涵的发展道路。但短期内,由于利润压力以及资本充足率、贷款规模、贷存比等监管指标的限制,银行有表外规模扩张的冲动,以规避监管、创造存款、提高资本收益率,表现为各类通道业务以及银行同业资产投资业务的快速增长。
以上种种内外部因素的叠加,使得中国影子银行自2011年起快速增长。部分银行同业业务2011年以来的超常发展是一个突出表现。商业银行(尤其是小银行)通过其资产负债表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或信托受益权的投资项下的腾挪,将贷款转为同业资产,从而规避信贷的管控。相对应的,银行间同业资金的融资活动活跃,小银行从银行间市场融入资金,用来增加其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持有,变成了隐性的贷款投放,缓解了因存款缓慢增长而对资产负债表扩张形成的约束。信托、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2011年以及其后的大规模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点。2009~2013年,信托规模分别为2。05万亿元、3。04万亿元、4。81万亿元、7。47万亿元和10。91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分别为1。9万亿元、3。2万亿元、4。59万亿元、7。10万亿元和10。21万亿元(见图1)。
图1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对比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套利不仅表现为银行监管套利,而且表现为不同机构在不同监管政策下的套利,如信托公司与基金子公司、银行理财部门与货币市场基金之间不同的监管政策。
二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差异
中国影子银行的主导因素是银行,而中资商业银行又是金融体系中行业监管最为严格的金融机构,加之我国实行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机构、跨行业的金融创新活动。因此,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在资金来源、杠杆率、风险水平等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区别。
一是资金来源不同。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由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投资载体等非银行主导,融资主要依靠资产证券化、证券借贷与回购交易等金融市场活动。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类理财产品,包括信托计划、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以及银行同业资金等,项目及资金来源、产品销售以及流动性提供大多以商业银行为依托。
二是杠杆率不同。美国影子银行资产证券化和再证券化占比高,杠杆结构复杂,信息更加不透明,风险较难识别。而我国资产证券化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在中国影子银行的交易结构中,很少有标准、严格、复杂的证券化产品结构,相关产品仍主要为债务融资工具,属于结构性融资产品。当然,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创设“非标”工具,使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一种本土化的资产证券化载体。但剖析银行融资类理财产品的设计发行,其实际上是一种短中介链、低杠杆率的资产证券化方式,与西方金融体系中以投资银行或投行文化为主导的证券化有显著不同。在西方的资产证券化体系中,资金是沿着由包括基金公司、对冲基金机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化资产发行机构等多金融机构构成的一个很长的链条,从最终贷款人那里流到最终借款人手中。在既定的“蛋糕”中如何获得更多的份额,借短投长成为这些参与分“蛋糕”机构的一个常用工具,从而加剧了杠杆率以及金融体系资产负债规模的周期性波动。而中资银行融资类理财产品则是短中介链,资金在商业银行的安排下,直接从投资者手中流到企业。因此,中国影子银行普遍杠杆率较低,业务和产品相对简单透明,风险相对容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