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4 页)
晚,张文刚就央人去报了信。张家也是外来户,村里并无亲戚,余氏也把自己的娘家兄弟叫来帮忙,但里里外外都是靠张文刚两口子张罗也忙不过来,里正的儿子便主动帮忙。张氏带来的钱和马车派上了用场,没准备的东西也很快置齐,一大早请来为姥姥罗氏念经的和尚也闭着眼睛,在灵堂为罗氏念往生经。
人们常常把丧事办得隆重当做衡量一个人是否孝顺的标准,就算你在你爹娘生前不孝,死后把爹娘的丧事办得风风光光,人家也会夸你孝顺。大妞对这嗤之以鼻,生前不孝顺,等人死了假装嚎两嗓子就是孝顺了?丧事不过是办给活人看的,死的人知道什么?可是你还办得办得热热闹闹的,否则是会被乡里人戳脊梁。
大妞们到的时候,姥姥已经被穿好寿衣,脸色平静的躺在棺木里,腰上绑着黑线。这绑线也是有规矩的,有多少岁就绑多少根,白线表示夭折,黑线表示寿终正寝。大妞也不知道还有些什么程序,便带着几个小的跪在张氏的周围,本不是爱哭的人,大妞忽然就掉下了眼泪。记忆里除了自己过年的时候来过姥姥家一次,便从未主动登门看过姥姥和舅舅舅娘,一直都是他们,只要自己有事都是第一时间赶来。大妞忽然泪流满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妞很后悔,人生无常,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又会发生什么。那么自己现在唯有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姥姥,您走好。
入殓封棺,大妞几个作为外家小辈,只要简单的磕头上香就好。榆柳镇所管辖的农村,人们认为人死应该入土为安,都依旧保持土葬的习俗。将罗氏的生辰八字算了算,定于明天辰时将姥姥罗氏与姥爷合葬在一起。
一套程序走完,流水席就开始了,因为有和尚师傅,还专门为他们准备了一桌素菜。治丧又一定要男丁出面,姥姥只有舅舅一个儿子,事事插手也忙不过来,里正的儿子便自告奋勇担起了这个责任,在大妞看来很具侠义心肠。没想过古代的人这么热情,现代钢筋水泥的房子里住着,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邻居是谁。
农村人一般都是比较好客的,更何况又是同村的。古代人成亲生育得早,再加上张氏一家又是村里同辈中过得最好的,乡亲们的眼神中满是艳羡,直夸张氏有福,又纷纷叹息大妞的姥姥走得太早,没有好好享到福。
吃过流水席,里正便把记录了人情往来的本子交给了张文刚,里正知道张文刚事情忙,心情也不好,便安慰几句就走了。客人走后,张叔几人便和张文刚请的帮忙的人一起还座椅板凳和借的厨具,虽说是白事,但他们走的时候,余氏还是给他们带上了些肉菜,天气热,剩的这东西也放不久,也能略略表示自己的感谢。
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镇上或其他地方打工,张文刚还正烦人手的问题呢,大妞带来了几个壮劳力,明天倒不愁没人抬棺材上山了。简简单单吃了晚饭,张氏和张文刚两口子要整夜的守灵,便早早的安排几个小的睡的地方,等他们困了便去睡,因为地方不够,张氏觉得打扰别人麻烦,便让张叔几个在马车里将就一晚,反正天气不冷,第二天还要发丧,也睡不了多久。余氏抱了几床被子,睡在马车上也不会硌背。
后半夜,大妞几个实在困得不行了,哭了这么久,眼睛也睁不开,余氏便要他们回去睡,大妞也没推辞,睡不了多久还要早起,不需要自己逞英雄,大妞领头带着小的去睡觉。
夜很静,除了蛙鸣,大妞睡着前还听到灵堂传来隐隐的哭声。
☆、第八十八章张文刚的打算
第八十八章张文刚的打算
大妞只觉得刚闭上眼睛就被张氏叫了起来,外面还黑麻麻的一片,厨房立即开始弄得噼里啪啦的响了,虽然只请了几个人帮忙,但还是要给人做饭。
张叔几个也起来了,和帮忙抬棺材的人一起在灵堂里用麻绳捆棺材。他们用粗粗的麻绳把棺材的两头捆好,留好头,刚好可以穿过一根木棒。每个人身上都穿着白色的孝服,在灵堂里低头不语的做事。
余氏也把罗氏生前的衣物都找了出来,用一个大包袱放好,等会儿要埋在棺材周围的。早饭做得很简单,但都是实在东西,包子馒头,和几大碗的肥肉,抬棺材上山是个体力活儿,肚子里没有实在东西要抬上去,那可是要误了时辰的。张叔几个和帮忙的人吃过饭,里正看看天,振臂一呼:“起棺。”。
里正之子拿着纸钱,边走边撒,前头引领。张文刚披麻戴孝的端着罗氏的牌位走在其后,他身后两步紧跟着华明和华强两兄弟,一左一右的拿着魂幡引。大宝小宝手里拿着纸伞又在华明和华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