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 页)
创建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和其他负责同志充分借鉴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根据地、巩固根据地、依靠根据地、扩大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但是也有许多新的情况,需要新的对策。例如,过去党的根据地大多建在大山之中,有的同志就错误地认为只有深山峻岭才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过于强调地形的决定作用。聂荣臻则指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主要是在山地,但也可以在平原地区进行,只要有人民群众支持,我们就可以牢牢站住脚。在一次讨论会上,他鼓励冀中根据地的负责人说,你们的实践是有深远意义的,这是我们党在平原上开创的第一个根据地,你们成功了,对于全国其他平原地区的抗战,将提供有价值的经验。聂荣臻强调,开创根据地,关键是要在那里牢牢站住脚跟,打出一个好局面来。不能到了一个地方,扩充一些队伍,抓一把就走,那是抓不到东西的,其结果是非吃大亏不可。群众好容易把我们给盼去了,才搞了一个眉目,又要把部队拉走,会使他们大失所望。
所以,开辟一个地区,一定首先要着眼于广大群众,把工夫下在建立和巩固根据地这样一个基础上。为了统一边区政权系统和政策法令,在聂荣臻司令员的领导下,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了,老百姓依赖政府,有了政府,他们就觉得有了靠山,什么事情,都通过政府来解决。
1938年开始,大后方的一些民主人士,还有一些国际友人,经由延安,或八路军总部,或直接从平津等地,接连不断地来晋察冀考察访问。他们在同聂荣臻接触中,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为什么你们能在敌后建立起这样一个面积广阔的抗日根据地?他们对这一点感到很奇怪,日军盘据着周围的大城市和铁路干线,后来又占据了全部的县城和较大的村镇,经常调集重兵来边区“扫荡”,据统计,1938年秋到1939年秋的一年之间,日本侵略军对华北进行千人以上的“扫荡”有一百零九次之多,动用兵力累计达五十万,而八路军或确切地说是晋察冀根据地又是那样远离后方,枪支、弹药和物资都得不到任何接济,这样,怎么能够坚持得住,并且能够不断巩固和扩大呢?
聂荣臻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关键的一条,就是发动群众,把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我们就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是我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巩固的“奥秘”所在。
由于紧紧地扼住了发动群众这一条,八路军不仅在山地站住了脚,而且在平原地区扎下了根。冀西、冀中、平西、平北、冀东,几个地区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互为依托。山地是后方,平原是粮仓。平原上的斗争不好坚持的时候,部队可以撤到山岳地区休整;山地需要粮食和布匹的供应,平原地区给予大力支援。群众不仅供应部队吃穿,还负责物资方面的储存和保护。八路军每年都通过边区政府征集一大批公粮,这些公粮,该需要多少仓库储存!在敌后,不可能建立这么多的大仓库,就是有能力建,敌人连八路军修建的厕所都要毁掉的“扫荡”能允许你的仓库存在吗?部队整日打游击,也不可能将长年的供应带在身上。怎么办?聂荣臻领导的八路军就依靠群众解决了这个难题。每年征集的大批公粮,分片储存在某些村子里,部队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粮仓。有句古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军队的筹粮历来是一个大问题,加上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粮草问题非一朝一夕之事,这种利用人民群众作“供给部”的办法,委实是一大创造之举。人民群众还解决了伤病员的医疗安置问题,八路军伤病员在群众掩护下,不必担心被敌人发现而遭受危险。
在群众的支持下,八路军从根据地到接敌区,还普通建立了侦察网和警戒线,男女老幼都成为八路军的耳目。老百姓在各个山头和村庄之间,设置了各种报告敌情的联络信号,如“消息树”、“鸡毛信”等等,一旦发现敌情,群众就通过情报网,迅速地从一个村庄传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山头传到另一个山头,八路军电话站的电话员,可以据此将敌情及时报告给各级领导机关。大龙华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文件就记载着敌一百一十师团师团长桑木崇明的哀叹:“晋察冀的组织是神秘微妙,不可理解的组织,老百姓可以随便用眼色或手势传达八路军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电话还要快。”在接近敌占区的一些村庄,村与村的老百姓,还开展过“收割”敌人电线的革命竞赛,一夜之间,八路军就可以得到成千上万米的电线。
当时,有些很偏僻的深山地区,山沟里只有几户人家,那里长期和外界隔绝,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像房山、宛平和涞水、涞源交界的“野三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