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损失殆尽了,军心与士气更是全面的溃 散。 当日军在进行是否要进攻南京的战略争论之时,蒋介石这才开始考虑南 京保卫战的规划与准备。虽然蒋介石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曾在一九三 五年之前,在南京与上海之间,秘密的设立了两条防线,其一是吴福线,其 二是锡澄线,以做为日军从上海进攻南京的国防屏障。德国军事顾问认为上 海与南京之间,是江南特殊的湖泽河汊地形,日军的现代化机械与重装备, 难以在此一地区发挥运动的优势,因此中国部队可以在这个地区,以坚强的 防御工事,有效的防御日军的攻势,而让日军付出高昂的作战代价。 但是淞沪会战的变化,完全改变了这个准备多年的作战计划。因为蒋介 石将所有的作战力量全都投入了上海,以求重挫日军的气焰,提高中国的民 心士气以及增加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支持与同情,所以造成蒋介石根本没有 时间与力量,去顾到原有的南京保卫战计划。等到淞沪会战中国部队以近乎 溃散的方式结束,所有参战部队几乎只有逃命的选择,大部分的军队都失去 了作战的能力,蒋介石才开始考虑南京保卫战的问题。 从上海后退的中国军队,在失去重武器装备及部队建制连系之下,日本 第267页 空军一路猛烈炸射,日军又尾随追击,部分华军虽然是退到吴福国防线,但 是根本没有防线接应的守军,又没有后勤装备支援,甚至没有防线的配置地 图,因此无法进入防线阵地布防,就遭到尾随的日军攻击,只有再度的溃散 后退。十一月十七日吴福防线就被日军突破,接着锡澄防线也几乎是遭到同 样的状况,在十一月二十六日被日军攻占,这两条耗资几百万元的中国“兴 登堡”防线,就在混乱中,完全失去了阻挡日军攻击的能力。日军既已顺利 突破这两条防线,在进攻南京的道路上,就不再有主要的防线需要面对了。 而当时在理论上来说,日本大本营还没有同意华中方面军进攻南京呢。 而蒋介石在下令军队退出上海的同一天,他在南京会见了四川省主席刘 湘,商议将首都迁往重庆的事宜,接着在十一月十六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 的宣布,将重庆定为陪都,准备将中央政府迁到重庆,作为中国继续抗战的 政治中心。所有在南京的中央政府机关,从二十日开始进行全面的撤退工 作,军委会则先迁到武汉办公,中国在面对日军的威胁,是决心放弃南京, 但是却决心要在中国的每一寸领土上,继续的作战下去。 也就在十一月十六日,蒋介石才正式与部属讨论南京防卫战的问题。事 实上,当时多数的将领,在淞沪会战溃退之后,对于南京的防守,就已经失 去信心与把握了。当时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就公开的反对守卫南京, 白崇禧的主要论点是,在淞沪会战之后,第三战区所有的华军,几乎已经失 去战力,因此根本无法在南京进行有效的防守,与其在南京进行无效与不可 能的作战,不如公开宣布南京不设防,或是对于南京只进行象征性的防卫, 以减少南京受到炮火的破坏,也避免需要整编的华军遭到进一步的攻击。当 时的德国军事顾问福尔肯豪森,以及多数将领,包括陈诚、李宗仁等人,也 都认为,中国在上海作战新败之余,华军实在已无防卫南京的兵力,假如国 民政府认为不能完全将南京拱手让给日军,最多只能作有限性的抵抗,进行 所谓“短期固守”的作战。 这点结论蒋介石大体接受,只是蒋介石认为南京的防卫,有着重大的心 理与政治意义,假如南京不战而退的拱手让敌,会被误解为中央已经无心抗 战,百姓会对于整个抗战更加失去信心,同时也很难要求各地山头的部队坚 守阵地。所以蒋介石决定在南京进行一场不可能、却是必须要的保卫战。但 要知道当时的蒋介石,只是各路诸侯的领袖而已,并不是可以直接发号施令 的指挥官,蒋介石需要表现自己是不惜代价用自己嫡系的部队,进行抗战, 第268页 才能得到各路诸侯衷心与全力的支持。特别是中国在与日军作战,在战场 上,必然是屡战屡败,只有全国上下都相信蒋介石是真心的抗战,中国才能 进行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因此南京不能不守就拱手资敌,而且要付出一 些代价,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的支持继续抗战。 当然蒋介石的南京保卫战,也考虑着时间的因素,因为德国大使已经传 来日本和谈的条件,内容还算合理,因此蒋介石认为,假如能够先守着南 京,中日之间的交涉会比较容易进行。另外他也等待着苏联是否对日参战的 答复,因为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