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刘邦斩蛇起义(第3/4 页)
一笑,以为老人在开玩笑。但老人却认真地说:
“我平生擅长相面之术,观察人的相貌来预测命运。像夫人您这样的相貌,将来一定会成为天下间的贵人。”
在那个时代,相士确实非常多见,他们凭借观察人的相貌来预测人的命运。吕雉对那位老人的话半信半疑,但出于好奇,她还是将自己的孩子带到老人面前,请他为孩子看相。老人抚摸着孩子的头,脸上露出惊讶又欣喜的表情,说道:
“夫人您将来之所以会显贵,全都是因为这个孩子啊!”
接着,他又看了看吕雉的幼女,赞叹道:
“这个女孩子也是一副贵人之相。”
说完这些,老人便转身离去了。正当这时,刘邦回到了家中。吕雉连忙将老人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也感到十分好奇,他询问吕雉:
“那位老人离开多久了?”
吕雉回答说:
“没多长时间,应该还没走远。”
刘邦一听,立刻快步追了出去。果然,在走了不到一里的路程后,他就看到了那位老人正慢慢地在前方行走。刘邦连忙大声呼喊老人,说道:
“老丈您擅长相面之术,能否也为我看看相呢?”
老人听到刘邦的话后,转过头来,停下了脚步。他仔细地上下打量了刘邦一番,然后说道:
“您的面相显示您将来会有大富大贵之相,而我刚才所见到的那位夫人和她的子女,想必就是您的家人吧。”
刘邦连忙点头称是。老人接着说道:
“那位夫人和她的子女之所以会显贵,全都是因为您的缘故。特别是那个婴儿,他长得特别像您,将来您的富贵真是难以想象啊。”
刘邦听后非常高兴,他向老人表达了感激之情,说道:
“将来如果我真的如您所说那样富贵,我绝对不会忘记您的恩德!”
然而,老人却轻轻地摇了摇头,谦虚地说:
“这不过是我看相的一点小本事,何足挂齿,不值得您如此道谢。”
说完,老人便转身继续前行,渐渐地消失在了刘邦的视线中。后来,当刘邦成功建立汉朝,成为一代帝王时,他曾派人去寻找这位老人,想要报答他的相面之恩。但是,尽管他们费尽周折,却始终没有找到老人的下落,最终只能作罢。回想起那段时光,刘邦深知自己当时的福运还未到来,急切之间也无法立刻发迹。因此,他选择了暂时担任亭长这一职务,默默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他相信,只要时机成熟,他一定能够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
刘邦在闲暇之时,突发奇想,想要设计一款新的帽子,并打算用竹皮作为材料来制作。他手底下有两个役卒,一个负责开关门户和打扫卫生,另一个则负责巡逻和抓捕盗贼。刘邦便和这位负责抓捕的役卒商量起来,役卒告诉他,薛地有很多技艺高超的制帽师傅,应该能够制作出刘邦想要的帽子。于是,刘邦便派遣这位役卒前往薛地寻找合适的工匠。过了十多天,役卒带着新制作的帽子回来了。这顶帽子高约七寸,宽约三寸,顶部平整得像一块板子,非常符合刘邦的审美和心意。刘邦高兴地把这顶帽子戴在头上,并称之为“刘氏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顶刘氏冠逐渐成为了一种定制,只有那些爵位达到公乘级别的人才有资格佩戴。这顶刘氏冠是汉朝特有的,它源于刘邦在微贱之时的创意和设计。后来的人们称它为“鹊尾冠”,以纪念刘邦的这一创举,并将其视为刘邦遗留下来的规矩。
秦朝的二世皇帝登基的第一年,朝廷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全国各郡县挑选并派遣一批罪犯,前往西边的骊山,参与秦始皇陵墓的扩建工程。沛县的县令接到了这道命令后,就挑选了一定数量的罪犯,并让刘邦负责押送他们上路。刘邦对这次任务非常认真,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于是,他亲自到县里集合了这些犯人,然后带领着他们向西进发。然而,刚一走出沛县的地界,就有好几名犯人趁机逃跑了。刘邦他们只能继续前行,但走了几十里路后,又发现有好几个犯人不见了踪影。到了晚上,他们找到了一家旅店投宿。但是,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刘邦发现又有几名犯人趁着夜色逃跑了。刘邦独自一人,面对逃走的犯人既不方便去追,又不能强行压制,心里感到十分无奈,觉得自己无法妥善处理这个问题。他一边走,一边思考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丰乡西面的一片大沼泽地带。到了这里,他索性停下了脚步,决定不再继续前行。在这片沼泽地的中间,有一座孤零零的亭子,亭子里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