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把请愿学生遣回原地。江苏教育学院当局对影秋的行动非常恼火,召开了全院大会,扬言要开除他。在进步教授俞庆棠、雷宾南等人的保护声援下,他才免遭处分。1932年,他以“丙等”操行评语在教育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徐州民众教育馆,从事民众教育工作。在这里,他结识了薛暮桥(经济学家)、李可染(画家)和陈向平(文学家,原中华书局上海发行所副总编辑),他们志同道合,畅谈思想,议论形势,并合作利用《徐报》办了《新生》副刊,发表一些进步作品,他们还酝酿再办一个《齿轮》杂志,李可染同志把刊物的封面都设计好了,后因徐州国民党部的阻挠,未能出版。不久,他应邀到江苏沛县中学,任该校教导主任,并在这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该校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沛县中学成为全县抗日救亡的活动中心。他的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目。1936年6月被捕。在狱中他面对叛徒的诱惑,敌人的拷打,坚贞不屈,如同他在狱中写的诗句那样:“试把铁锥敲劲骨,铮铮犹自有金声”,“打掉门牙肚里咽,英雄宁死不低头”。。。。。。
组织部长、副部长都是挂名的,具体工作都由干事去做。总干事下设青年干事、职工干事,*党员唐秉光、徐致雨分别担任了青年干事和职工干事。不久,郭影秋又当选为总动委会常务委员。这样,边区特委基本控制了总动委会组织部,便利了特委*工作的开展。
李宗仁明确表示三点:一、接受*提出的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立场;二、允许*在徐州设立办事机构,公开活动;三、聘请郭子化以社会贤达身份参加五战区动委会,担任委员。
郭子化,江苏邳县人,*早期党员。1926年北伐军打到武汉时,郭子化受我党派遣参与国民党江苏省党政训练班的筹办工作。由此,接触了不少国民党党员,和徐州地区不少上层人士都有交往。除刘汉川外,与徐州专员李明扬、丰县县长董玉珏、沛县县长冯子固、萧县县长王公屿、铜山县长曹寅甫都熟悉。这些人大多是“”政变前的国民党老党员,在徐州一带很有影响。郭子化通过他们做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很有成效。他们在我党正确路线的感召下,走上了抗日之路。
南京沦陷后,中国军民在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广大地区,展开了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空前规模的民族自卫战。
1937年10月下旬,*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派尹夷僧来砀山县从事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工作。12月,成立*砀山县特别支部,尹夷僧任书记,孟宪琛、李庆瑞任委员,辖孟楼、汪庄、于昌楼、陈洼、周平庄5个党小组。根据国民党第五战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要求,成立砀山县抗日动委会,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陈登庸任主任委员,国民党县长贡佩诚任副主任委员,*砀山县特别支部书记尹夷僧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从延安来的抗日青年高源、常流、杜红、江暂、李传光等从事抗日动委会的具体工作。县抗日动委会号召全县人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联合起来,一致抗日”。并举办抗日训练班,成立抗日宣传队,向各界人士募捐大量物资,支援抗战。
1937年12月18日,周恩来同志到达武汉。他密切关注战局发展和日军的动向。他断定,徐州必有一战。他利用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职务之便,同国民党的党政军高层人士广泛接触,宣传我党的路线和方针。
徐州,地处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叉点,扼苏、鲁、豫、皖四省之要冲,战略位置至为重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7年底,侵华日军重新作了部署。华北方面由西尾寿造任司令。所部矶谷廉介沿津浦路南犯华东;土肥原贤二沿平汉路南犯华中;香月清司沿同浦路犯山西。华中日军由烟俊六任司令率部北犯。中国军队分别由李宗仁、程潜、闫锡山任第五、第一、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在徐州、郑州、忻口集结主力抵抗日军。
此时,五战区所处位置最为突出。津浦路北段,韩复榘所部第三集团军8万之众只在黄河以北小作抵抗即不战而弃济南、泰安,主力退至鲁西南。
日军矶谷廉介率第十师团跟踪南下,所部濑谷旅团即以3个步兵联队及骑、炮、战车队为基干做前导向邹县、滕县扑来。
1938年1月16日,日本内阁发表第一次“近卫声明”,宣布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替代宣战书。日军第五师团板垣征四郎部在青岛登陆,沿胶县、莒县一线攻击临沂。
南线日军第九师团一部由裕溪口循淮南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