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走。”
那女子径自走上前来,问:“不知掌柜的可知开封府往何处走?”
掌柜的笑道:“姑娘第一次来此地,想必是要去见见包大人的风采。开封府么,沿着这街一路走去,再拐个弯就到了。”
“不过,包大人如今却不在府里,想必一会下朝就打这里经过了。”包纨顺口接道。心想要说开封府的铁杆追随者,原来自古就有之。
“既然如此,多谢两位指点。”女子说罢,径自往街上去了。
此时掌柜已称好各种草药,公孙岚付毕银两,与包纨两个取了药,忙忙地回去交予公孙策不提。
未到午时,包纨与公孙岚两个将风炉搬到了外院的阴凉处,一个扇风、一个生火,学起了那熬汤药的本事。正在那水咕嘟咕嘟地快要滚开时,只见赵虎一路小跑地过来。包纨连忙喊住他:“赵叔叔,可是三叔回来了?”
赵虎站住了说道:“你俩不知,今日包大人下朝之时,碰着了拦轿鸣冤的人。”
“哦?”包纨与公孙岚一起站起来,饶有兴致地望着赵虎,催说,“赵叔叔,快些说与我们听。”
赵虎在四大门柱里年龄最小,平时最爱与包纨和公孙岚二人玩耍,听她一问,便竹筒倒豆子地将那事给说了个明白。
原来这拦轿鸣冤之事,在开封已经不算新鲜。特别是包大人的轿子,更是一众拦轿申冤者的上上之选。
刚在包拯下朝回府的路上,忽然有人冲出来往轿前一跪,便阻挡了包拯等人的队伍。在前开路的衙役将剑一拦,喝道:“何人冲撞包大人的轿子?”
那拦轿的竟是个年轻的女子,看装束不像是城内之人。她一身粗布衣裳,头缠布巾,此时正跪在地上,以头叩地,喊道:“青天包大人在上,民女有冤情要申。”
轿子的门帘被掀起,包拯问:“你可有状纸?”
女子答道:“并无状纸,请大人准许民女口述冤情。”
包拯看了她的装扮,静思片刻,说:“既然如此,你且随本府回开封府,再做道理。”
听到此处,包纨将手一拍,问:“赵叔叔,三叔现在可是在问案?”
赵虎点头:“正是。”
包纨与公孙岚对视一眼,赶紧熄灭了炉子上的火,往内厅跑去。
且说包拯、公孙策、与展昭俱在内堂,那女子跪在地上,重新行过了礼。
“姑娘请起,刚才在大街多有不便,方将你请来此处。不知姑娘姓甚名谁,何方人氏?”
“民女名叫珊瑚。”
“你有何冤可诉?”
“民女的家乡在淮河边陲,蚌川之内的一个小渔村中,村民世代以采珠为生。近百十年来,所采之珠除了上贡官家外,村民们亦能以此换些米粮,赖以糊口。数年前有官员来到本地官衙处,言今后每年所贡之珠数量必须增多,王命之下,不敢不从。
“谁知一年前又有旨意来,说不但官家需要用珠,朝中大臣亦然,因此今后上交之珠须翻倍。大人明鉴,我等渔民皆非田农。大海茫茫,以性命相搏,所采之珠数量一向不定,又何来多余的上交官府?因为此事,许多村民不是身葬鱼腹,便是被恶官处死。
“民女的父亲为了此事,与人上官府去理论,却被打得几乎剩下半条命。因此民女大胆前来报案,望青天包大人体恤,为蚌川众村民讨回公道。”珊瑚说罢,语气悲戚,叩头不已。
“珊瑚姑娘,你这是以民告官,你可知这规矩是应先领二十杀威棒?”包拯问道。
“只要大人愿为村民们伸冤,莫说此刑,民女连性命都能舍去!”珊瑚猛地抬头,眼里闪着坚定的光芒。
这倒是个烈性的姑娘,众人俱想。
“你且莫要惊慌,本府怜你远途而来,一心为你家乡之人讨个公道,因此酌情先将刑罚免去。若所报之情不实,定将严惩,你可听清楚了?”包拯说道。
“是,民女明白。谢包大人。”珊瑚复又叩头。
“既然如此,你且先下去,明日回乡静候消息。待本府上奏天听,再做安排。”既然蚌川的官员不中用,包拯亦不指望他们,便生了亲自往地方一探的念头。
“姑娘请。”问话完后,马汉奉包拯之命,送了珊瑚出来。途中碰上了包纨与公孙岚二人。
“你看,我们不是在仁丹堂见过那位姑娘么?”公孙岚指着她,拍手对包纨说道。
“还真是,这位姐姐,请留步!”包纨连忙喊道。
珊瑚诧异,回过头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