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勒中心还要宏伟),新闻集团享有对这栋建筑的命名权(除非新闻集团自己改名字)。
默多克已经拥有全世界第二重要的报纸,打造出了全球最成功的媒体公司,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商人(至少是戴着这种光环时间最长的商人),他为什么会不想要享受辉煌成就以及别人的歌功颂德呢?
实际上,默多克还是有些沾沾自喜的,他正享受着成功带给他的晕眩感。当收购《华尔街日报》的交易完成后,他感觉有些筋疲力尽了。在交易的谈判过程中,他把自己的期待和兴奋都压抑在心中,因此当交易成功后,他有精力透支的虚脱感。也许成功收购《华尔街日报》是默多克人生成就中难以逾越的一座丰碑,而不仅仅是通往下一个更高目标的中转站。
但是,还有其他的麻烦事。默多克要考虑家族遗产问题,太太邓文迪给他生下了两个小女儿,格蕾丝于2001年出生,克洛伊于2003年降生。格蕾丝和克洛伊会怎样看待自己的父亲,又该怎样看待她们的未来呢?另外,默多克还有4个成年子女,他需要考虑留给这几个孩子的公司对他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也是默多克的女婿、公关高手马修?弗洛伊德时常向岳父提出的建议:品牌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品牌越大,那么子女得到的遗产也就越多。
默多克还要考虑42岁的第三任妻子邓文迪。她精力充沛,发展空间广阔,拥有雄心壮志,如果给她机会的话,她有可能会像默多克一样成功。或许,这对夫妻会成为竞争对手。
默多克已经是79岁的老人了,对他这样一个知天命、不骄狂的人来说,也许该立遗嘱了。如果不趁现在,又待何时呢?
如果把默多克收购屡有大动作的原因归于他想要获得更多名望,那就错了。
你可以发现这样一点,吸引默多克做大新闻集团品牌的原因,并不是他想将公司打造成商业帝国,而是要给他反感的人一点颜色看看。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一事就是想向世界传递一个声音:他才是胜者。
在班氏家族投票卖掉自己的祖业《华尔街日报》后一个月左右,默多克邀请《华尔街日报》15位资深编辑到纽约城中心的丽斯卡尔顿酒店吃午饭。默多克带着《纽约邮报》的编辑科尔?艾伦一同赴宴,艾伦向来以举止猥琐、嗜酒如命、脾气暴躁闻名(有一次,《纽约邮报》的销售量刚刚出现下滑,艾伦就劈头盖脸地训斥自己的一位下属,他用手狠狠地拍桌子,竟然把警察局局长送给他的袖扣都敲碎了)。在记者们看来,艾伦和《华尔街日报》丝毫搭不上边儿。不过,艾伦赴宴也再次提醒《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们,这份百年老报已经被新闻集团收购了(在默多克看来,他这个大老板带着艾伦赴宴,把这些刚履新的编辑们吓得屁滚尿流也是件好玩的事)。 。。
前言 变革先锋?(3)
默多克雄赳赳、气昂昂跨进《华尔街日报》编辑室的那天,陪同他的是两位心腹干将:一位是负责新闻集团英国业务的莱斯?辛顿;另一位则是《泰晤士报》的总编罗伯特?汤姆森(罗伯特?汤姆森是默多克内定的《华尔街日报》总编),默多克来到《华尔街日报》的时候,根本不期待自己的壮举会得到满堂喝彩,他背着手,摆出一副刚刚攻克一座重兵把守的城池的胜利者姿态。在他看来,《华尔街日报》很多即将离任的员工不过是被历史抛弃的小人物而已,他们都是阻碍历史车轮前进的绊脚石,而他则是变革先锋。有一天下午,默多克谈起自己最新的“战利品”时说道:“让一些该滚的人滚蛋,也是不错的选择。”默多克毫不犹豫地免去了道琼斯的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赞尼诺和发行人戈登?克罗维茨的职务。默多克在有意给总编马库斯?布劳克利一个下马威。因为根据收购《华尔街日报》协议中保护采编独立性的条款,默多克不能单方面解雇在任总编,但是默多克采用了一个迂回的办法,他带来了自己的总编人选—澳大利亚人罗伯特?汤姆森,只是暂时让他担任发行人过渡。新闻集团的人都感到纳闷儿,《华尔街日报》的人怎么这般眼拙,竟然没有看出罗伯特?汤姆森到《华尔街日报》任职,实际上是把现任总编给架空了。
默多克的一位心腹高管一边用手拍着脑袋,一边说道:“难道他们看不懂吗?《华尔街日报》已经是我们的了。”这位高管笑着说,如果在公开场合和马库斯?布劳克利保持距离都没法让他察明局势的话,“那么默多克不再和他说话这一做法应该能让他清醒了”。在同《华尔街日报》员工见面的时候,尽管默多克吝啬地从嘴里挤出几句客气话,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