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趁着高焕纳妃的当口请辞,方之晴确是有几分赌气的原因在,高焕哪能不清楚。只是前些日子还没甚反应,像是看开的模样,如今却忽地来这么一出,高焕也有点气了,觉得这个方之晴真是闹别扭也不会挑时候。
于是,第二封折子也搁置了。
方之晴早有准备,第三日一早就呈上了第三封。
这三封奏折,方之晴并不是直接递给高焕的,他是按照规矩,先交给管这事儿的官吏,而后经由一道道审查,最后才交到高焕手里。本来这经由好些人的手,肯定不会当日就让高焕看见,可是说到官吏任命的部门,却和科举考试是同一批。
高焕给方之晴开了那么大的后门,管事儿的几个大小官吏都知道。还没猜出方之晴究竟是什么人,一看这人转眼就要请辞,心知做不得准,便第一时间呈给高焕看了。
第一回群臣乱哄哄商量了半天,第二三回看高焕没啥反应,便轻车熟路了,只要一见到方之晴的折子,直接送去给高焕。
高焕怒了,凡事应当适可而止,他这状似铁了心地要请辞,给谁看呢!
第四日召见了方之晴,问他怎么回事,为何要辞官。
方之晴躬身道:“宦海沉浮,不堪重负。”
需知请辞也要有理由,先人辞官有诸多借口,“愤而辞官,归隐山林”也好,“畅然挂冠,浪迹天涯”也罢,都不是方之晴一个小俗人说得出口的。
方之晴又不能照实说:你高景行纳了太多妃子,又老是坑我,咱俩还是别处了。
因而只能找个其他的由头。
这个由头面上倒是没错,却太假。高焕心知方之晴这才三个月,又只在翰林学子那片打转,不然就是入宫陪他玩,哪里见识得到真正的宦海,说到底还是置气。
两人都心知肚明,又都抹不开面子先说开。
高焕道:“既是一心入仕,这官场上是要慢慢习惯的。你先跟着李相多学学,再不济还能跟云暮开商量商量,怕什么?还是朝中有人欺侮你?”
方之晴道:“朝中同僚待我极好,只是……这三个月让我想清楚了,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我这人实在无入仕之能,相比一番,倒是经商尚有几分心得,也更自在些。”
高焕又问了几句,方之晴对他纳妃之事只字未提,面上也无吃醋的意思,便信了他的说辞。
“那你何必要趁朕纳妃之时请辞呢?朕还当你在置气。”高焕问道。
方之晴道:“家中幼弟催促,终日哭闹不已,想见我这兄长一面……”
高焕叹气:“若想从商,不若在京中开个铺子?大不了也接你家里人进京。”
方之晴思索片刻,才笑道:“此事从长计议,我总得回去跟爹娘商量一番。”
高焕见他笑了,还以为他已经同意,心情便很好。过了几日,批了方之晴请辞的折子,依依不舍把他送走,还叮嘱他回家住一段时日要赶紧回来。
方之晴应了,收拾了一下东西,辞别了皇宫,又执着云欢的手说了半天话。
末了云欢问他:“你还回来么。”
方之晴笑道:“再说罢。”
方之晴一出京城的城门,顿时觉得松了一口气。
方爹方娘见他回家吓了一跳,几乎是他们前脚重开了铺子,方之晴后脚踏进家门,前后不差十日。
问起他为何要回来,方之晴就一副痛不欲生,欲言又止的模样。后来又过了几日,才说自己得罪了皇上,趁着还没砍他脑袋,自己请辞了。
方爹大骂了他一通,却也无可奈何。
方之晴先是在家优哉游哉住了一个多月,跟江州关系不错的学子们见了见,还替方老爷看了几天布庄。后来觉得时候差不多了,跟爹娘交代几句,就背着包裹远游去了,说是散散心。
他这走得倒是轻巧,高焕在京城还巴巴地等着。头两个月还好,算上路上耽搁的时间,也不会那么快。直到又一年中秋,方之晴离京整好三月。
等下朝的时候,高焕把云欢单独留下,问道:“之晴回家这么久,给你捎信了么?”
云欢摇头道:“毫无音讯。”
高焕一听就愣了,这才觉出不对头来。
“三个月,他一封信都没给你写?”
云欢道:“没有。”
高焕立马差人去方家催促,让他赶紧归京。快马加鞭地来回一趟,又是多半个月过去了,来人回禀:“皇上,方家人说方之晴离家已有两个多月,不知去了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