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部分(第1/4 页)
在这种进攻作战思想的指导下,以色列决心把空军打造成一支现代化的、能够对战争全局产生决定性作用的突击力量。以军规定,空军可以在军费开支和人力资源分配方面享有优先权,还可以从全部志愿参军人员中首先挑选最优秀的青年。其飞行员选拔和训练程序如此严格,以致于一九六六年的飞行学员班只有一个学员毕业,其余全被淘汰。
以色列空军不仅挑选严格,而且飞行训练时间也超出了他们的阿拉伯对手。由于空军的基本战略战术都是进攻性的,以军在飞行训练中非常重视锻炼飞行员的**作战能力和主动进攻意识。以军飞行员学到的是要象“中世纪的骑士”那样单独去决斗,而不是没有灵魂的“按钮战争”。飞行员还被告知,他们每个人在战斗中的成败都可能对战争的结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在战斗中还是在训练中,以军飞行员都怀着极为强烈的责任感。最终要做到以一当十,把以色列有限的飞机发挥到极致。
由于对手是规模庞大的阿拉伯空军,以军的作战计划要求空军必须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首先消灭主要对手埃及空军,而后立即转移兵力,依次消灭其他对手。这个计划有一个基本前提,即飞机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连续出击。这不仅对飞行员来说是极高的要求,同时对地勤人员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问题。
对于当时科技还不太发达,生产效率还不算高的以色列来说,要保障作战飞机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出动超常的次数显然困难重重。但以色列人并没有灰心,他们作出了种种努力,比如千方百计鼓励那些从事默默无闻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士气,并在地方院校组织技术培训,培养所有愿为以色列空军服务的年轻人。
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以色列人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以军地勤人员的维护技术进步如此之快,维修标准如此之高,甚至连美国和法国的技术专家都感到汗颜。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也给了以色列人以灵感,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两军交战的过程以及所使用的战术。特别是对联军所使用的空军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汲取了相当多有益的经验。比如在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
现在,以色列不仅在硬件上作好了准备,在情报等方面也不遗于力,以致于开战之初以军指挥官不仅对当面之敌的兵力情况、驻防地域、战略情况了如指掌,甚至对水源、加油站和仓库等细节情况也都一清二楚。通过美国的卫星,再加上自己的飞行侦察,以军精确地掌握了各邻近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及雷达站的布署,雷达的覆盖区域及盲区,甚至为飞机低空飞越开罗市区附近的高楼及伊斯兰教寺尖塔都绘制了航线图。
十年磨一剑,以色列人终于开始了凌厉的反击。不战不和的局面以色列人受够了,美国人也受够了,给阿拉伯国家以沉重打击,才能使他们坐到谈判桌前,重新考虑和平问题。
战争前的征兆还是有的,比如联合国维和部队定下了撤出中东的时间表,比如飞往以色列的飞机突然增多等等,但阿拉伯国家还沉浸在以往的战胜中,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性。哀兵必胜,已成弹丸之地的以色列终于爆发了。
对于战争的爆发,黄历是有预感的,但他并没有向阿拉伯国家示警。因为南洋联邦通过埃及和巴基斯坦,已经与中东其他国家建立起较为紧密的联系,象沙特、科威特等相对温和且稳定的伊斯兰国家,以及象阿联酋、卡塔尔这样的新兴石油国家。对参与进中东乱局的争斗,南洋联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黄历也对阿拉伯国家的内斗感到厌烦,对这些国家里激进势力的发展感到了担忧。
战争早晚是要来的,现在来比以后来更好把握,遭受打击的阿拉伯国家或许能够正视现实,使中东和平能走上正常轨道。以色列,巴勒斯坦,作为两个**的国家都应该存在于世,不管有多少不合理的因素在内。正是由于阿拉伯世界的短视和内斗,使得以色列能屹立于世,而巴勒斯坦却只能在敌人和“朋友”的夹缝中生存。
况且,作为中东国家的主要军火供应商之一的南洋联邦,美国是不可能不与其进行试探和沟通的。南洋联邦借此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以战促和,以战促谈,以战促阿以关系正常化应该是以色列发动战争的宗旨,如果想借此侵略扩张,作为与埃、叙、巴有良好关系的南洋联邦不会坐视不理。
这就是实力,南洋联邦在苏伊士运河战争、印巴冲突等行动中已经越来越表现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东西方对抗又使这种日益壮大的实力即便为美国所顾虑,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