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而不能抗疏发奸,何所逃罪。但人在八议,宽严当断之宸衷。”奏疏既肯定钱龙锡的责任,又对其进行开脱。
崇祯帝命人把钱龙锡从松江府华亭县家中逮捕,押到京师,下锦衣卫狱。有关衙门议定:钱龙锡在西市斩立决,连刑场都准备好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崇祯帝好像有所醒悟,突然降旨:钱龙锡“无逆谋,令长系”。“无逆谋”就是说钱龙锡叛逆没有证据,“令长系”即下令把他长期监禁起来。这样,钱龙锡才免于一死。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崇祯四年(1631年)五月,钱龙锡被遣戍浙江定海卫。
袁崇焕案牵出钱龙锡案,使东林党受到阉党余孽毁灭性的打击。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孙承宗出镇山海关;十二月,首辅大学士钱龙锡罢职;三年(1630年)正月,首辅大学士韩爌致仕;三月,大学士李标致仕;九月,首辅大学士成基命辞职。而在这个过程中,阉党余孽周延儒、温体仁等先后入阁,开始形成以周延儒、温体仁为首的反东林内阁。这标志着东林内阁垮台,奸党余孽重新掌控内阁和六部。从此,崇祯新政结束,中兴之梦破灭。
透过钱龙锡案可以看出,袁崇焕和钱龙锡都是党争的牺牲品。而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党争中,崇祯帝站在了阉党余孽的立场上。阉党余孽如果没有崇祯帝的支持,是成不了气候的。
在此期间,有一个人崭露头角,并成为小人的领军人物,这人就是温体仁。二、奸佞小人落井下石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在困难的时候,朋友慷慨相助,小人则落井下石。袁崇焕原来是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很多人攀援他,待袁崇焕失势被逮下狱了,甚至被寸磔而死时,那些奸佞小人是什么态度呢?四个字:落井下石。温体仁就是这样一个人。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今湖州)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为东阁大学士。为人外曲内猛,机深刺骨。崇祯帝杀袁崇焕,事牵钱龙锡,论死。温体仁与周延儒、王永光主持此事,将兴大狱。
温体仁与毛文龙同乡,因文龙之死深衔袁崇焕;又曾贿赂崔呈秀,诗颂魏忠贤,被御史毛九华弹劾。当时崇祯帝厌恶党争,“体仁揣帝意”,标榜自己为“孤臣”,这使他更加得宠。温体仁既受到崇祯帝的信任,又得到阉党余孽的支持,因此,“魏忠贤遗党日望体仁翻逆案,攻东林”。他权欲熏心,亟谋入相,所忌惟大学士韩爌与钱龙锡二人。尔后,温体仁便藉袁崇焕事,挤去韩爌和钱龙锡而居其位。
。 想看书来
第三十四讲 阉孽翻案(3)
在袁崇焕案中,温体仁主要做了四件事:
第一,五次上疏,加以陷害。机深刺骨的温体仁,诬奏袁崇焕,“敌逼潞河,即密参崇焕”。潞河,即今北京通州。温体仁在给其幼弟的书信中就说:“崇焕之擒,吾密疏,实启其端。”“体仁五疏,请杀崇焕。”(《鸥陂渔话》)
第二,安排假证,进行诬陷。下面举两个例子。
(1)山西人张思栋暗执火片进仓,要烧仓库,说是袁崇焕家人周彪指使干的。此时,袁崇焕正在广渠门外指挥作战,哪会顾得上这些事情,纯属诬陷。
(2)以节钺(即符节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为诱饵,让辽将谢尚政揭发袁崇焕。谢尚政是袁崇焕的同乡,曾受到袁崇焕的关照、提拔和信用,但他见利忘义,为小人。
第三,对申辩者,进行打击。凡是为袁崇焕申辩的人,都遭到严惩。御史罗万爵为袁崇焕申辩,被削官。布衣程更生被下狱论死。御史毛羽健曾和袁崇焕讨论过五年方略,被罢官充军。
温体仁凭借阿谀逢迎崇祯帝,陷害忠良,不断钻营,由侍郎到尚书,入内阁。前面讲到的周延儒也是如此。
但是,历史是公正的。屈原《天问》里有一句话:“何所不死,长人何守?”就是说君子不得其死,小人也同归于尽,不得好报。周延儒后来自尽,死得很惨。温体仁的下场也不好。两人都被列入《明史·奸臣传》,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到千秋万代的唾骂。
阉党余孽图谋翻案,奸佞小人落井下石,正义之士在做什么呢?三、正义之士奔走鸣冤
袁崇焕入狱后,一些正直的人士为他奔走鸣冤。下面讲四个真实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钱家修为袁崇焕鸣冤。
钱家修是兵科给事中(言官),上《白冤疏》说:袁崇焕“义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