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1/4 页)
之后,我家提督也会把两江总督还给贵方。”
“什么?”蒋国柱大叫一声。
不等蒋国柱出言反对,这么多天来一直无精打采的管效忠突然从座位上一跃而起,向使者怒喝道:“痴心妄想!总督大人受国恩深重,对皇上忠心耿耿,他就算没有机会杀身成仁,也绝不会同意我们为了他的平安回来就释放海逆的!”
“管大人说的好哇。”蒋国柱摇头晃脑地赞叹了一声,紧接着就指着使者向卫兵喝道:“轰出去!”
第二节 竞争
把使者从大堂上赶出去后,蒋国柱又唤来几个卫兵,让他们去款待一下使者,留他吃顿饭再让他离城。
给使者准备的是上好的大米饭,还有一碗肉汤,吃饭的时候蒋国柱的卫士还不忘了和使者交代一下闽军俘虏的情况:“本来两江总督是要把他们都立刻斩首的,蒋巡抚觉得上天有好生之德,把总督大人拦住了。蒋巡抚还上书朝廷,替他们求情,说他们也是各为其主,就算要处死至少也要留个全尸,所以一直拖到现在。除了几位将军外,现在还幸存的福建人都是管提督留下的,觉得他们都是难得的忠义之士,虽然现在互为敌国,但是好汉人人敬佩,就是你们不交换,管提督本也想把他们都放了。”
吃饱喝足后,使者被平安地送出南京。从城墙缒下去的时候,送行的卫士还塞给他一串铜钱,说是蒋巡抚赏给他的跑腿钱。
使者回到明军营地的时候,邓名正在召开讨论会,他从李来亨那里请来了一批军官,让他们给浙军军官上战术课——伏击了清军的水师后,邓名就开始训练浙军的官兵。这些士兵经过连续的三场战斗后,勇气和信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军事技巧仍然让邓名很不放心。
这两天李来亨的部下已经传授给浙军军官一些金鼓、旗号的使用方法,邓名今天想让大家谈谈有什么心得体会,让浙军的学员放下顾虑、踊跃发言。
首先发言的是李天元。由于生擒郎廷佐的大功,现在他也成为一名军官,两天前满怀热情地参加了学习班,但这两天的学习内容让他有些失望。一听到邓名的鼓励,李天元就率先站出来发言:“提督,卑职觉得金鼓不一定好用,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响,容易让敌人发现我们的行踪。”
“金鼓当然要响亮了,不然大家怎么听得见呢?”李来亨派来的教官脸色一下子沉下来了。李天元总是不认真听讲,但是他是南京城下的大英雄,教官虽然心里有些不满,但也不好意思横加训斥。
邓名也有点奇怪,不过他挥了挥手,示意教官先不要插嘴,听浙军军官们把话说完。
李天元的话在浙军军官中引起了一片赞同声,马上就有人附和道:“旗令虽然重要,但是在战场上也很难用好,天色暗的时候看不清,混战的时候敌我混杂,一样也看不清。”
邓名愣了一下,隐隐约约意识到问题所在,追问道:“你们认为打仗该怎么打?”
“搜索敌人的营地,化妆成鞑子,潜行到他们营地附近,然后趁他们睡觉或者吃饭的时候发起进攻。”李天元不假思索地答道。
“对,正是如此。”浙军军官纷纷叫好,看起来他们已经对三场战斗进行了经验总结。
“不会总有这样的机会啊。”邓名有些哭笑不得。
浙江军官来自各行各业,本来就不是职业军人,以前由于缺乏装备和训练,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舟山,主要工作不是反攻江浙而是设法生存下去,走私活动比军事行动还要多得多。就算有一些人曾经参加过战斗,也都是游击搔扰、放火破坏或是暗杀满清官吏之类的行动。
李天元的想法很有代表姓,很多浙江军官都认为偷袭吃饭和睡觉的敌人是非常好的战术,应该设法发扬光大。
“若是鞑子修筑了营墙,有严密的防范,就很难偷袭他们,”李来亨派来的教官指出,战争的常态是进攻有戒备的敌军堡垒,或是正面交锋的野战。
“若是鞑子有戒备的话,我们该如何快速消灭哨兵,突破营墙,在大部分鞑子惊醒过来之前就杀进营地里呢?”一个浙军军官追问道。听到这个问题后,几乎所有的人立刻都睁大了眼睛,等着教官的答案——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所有的人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李来亨的教官们都无奈地摇摇头:“没有太好的办法。”
“大胜关之战,还有南京城下的这两仗,都是很罕见的特例,”邓名看到不少浙军军官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就出来替李来亨的部下解围:“所以你们要认真学习金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