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算剥削”?“能不能跨队承包”?为此,《人民日报》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开展讨论,历时3个月,至同年8月30日,发表21篇讨论文章。
讨论中,有人引述*《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中的论断,“雇工到了八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按*的计算,19世纪中叶,雇工8人以下,自己也和工人一样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是“介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中间人物,”也就是小业主;超过8人,则 “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高层领导间也产生了争论和分歧,到1987年的中央5号文件,中国政府在政策上才真正去掉对雇工数量的限制。私营企业的雇工人数被彻底放开。
舆论的交锋中,华南师范学院的一名研二学生郑炎潮悄悄完成了题为《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的毕业论文。论文中“私营经济”这个概念,接近三十年后重新见诸文字。 txt小说上传分享
1981:大风起于青萍之末(7)
1956年前共和国的话语体系里,“私营经济”曾经出现过一次——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临时宪法,“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但1956年实行工商业改造以后,不仅现实中的私营经济不再有合法容身之地,概念和话语上的“私营经济”也完全消失。
郑炎潮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后分配至陕西汽车大修厂。在汽修厂企业工作的日子里,郑炎潮目睹了国营经济存在的诸多弊端。而渐有起色的个体经济,让他看到了一种新经济形式的活力。恢复研究生考试制度第二年,郑炎潮考入华南师范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做毕业论文时,他和导师黄家驹与丁家树教授反复讨论后,把论文方向确定在“我国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上。
拿着300元论文经费,郑炎潮走访了杭州、上海、大连、重庆、武汉等地的国有企业,调研了当时几乎所有广东有名的个体户。
调研过程中,郑炎潮了解到,虽然按照*主义的观点,“雇工人数不能超过八个”,但很多广州第一批个体户雇用的人数早已不止八人。以“周生记太爷鸡”为例,一天销售100只鸡,就必须有劳动力来辅助采购、宰鸡、调料、烧炉、运装、销售工作,超过8个人才能运转正常。否则,全靠老板本人一天卖二三十只鸡,且不能保本。类似情况,绝不止一例。面对不可阻挡的个体经济趋势,现实与理论之间存在着的落差,郑炎潮既想找到解决办法,又想在论文中对其定义。最后,他花费心思,给这种复杂环境下,超过雇工8人的个体经济界定了一个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
3月,经过多次斟酌修改后,郑炎潮完成论文初稿,交给了导师。看完十万多字的论文初稿,导师对郑炎潮说,“调研的仔细,资料详实也有说服力,但有关私营经济的论述过于敏感,与现行政策不符,不符合*理论,建议删除,如果不删除,论文答辩可能无法通过。”听了导师的建议,郑炎潮犹豫不决,“删除的话,很可惜,毕竟是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不删,过不了答辩,研究生念了白念”。
“是放弃还是坚持”,郑炎潮很痛苦。这年,和郑炎潮一样痛苦的还有任仲夷书记。1980年,任仲夷调任广东,来之后就遇到了难题:政策规定个体经济雇工不能超过八个,但广东的个体户相当多,雇工十几个,二十几个,甚至几百个都有。“问题到底怎么处理?”任仲夷百思不得其解,指令广东社科界好好研究。
听到任仲夷的提议后,郑炎潮从毕业论文中抽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中内容最敏感的一章打印稿,没作任何修改,用信件单独寄给任仲夷。一周后,任仲夷打来电话,约郑炎潮第二天下午三点钟到他办公室面谈。
第二天,郑炎潮赶到省委,直接进了任仲夷的办公室。见面后,郑炎潮简单陈述论文的基本观点、调研资料和一些具体案例,“任书记听完介绍后说,‘个体经济超过*的规定,我们不好坐视,但管错了,会压制新生力量,给经济带来损失。我们正在苦恼,你的论文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任仲夷语气激动地对郑炎潮说:“私营经济的概念提得好,它不属于传统的公有经济范畴,但又不是资本主义的,按你的说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构成,并且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辅助和补充’,它不但没有损害社会主义,反而发展了社会主义,那么当然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