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都制造出轰动朝野的惨案与冤狱。
就在大礼争执陷入僵局,皇帝与首辅处于对峙的阶段,有两个人站出来打破了平衡,他们就是桂萼与张璁。
两人看出世宗的焦躁与不满,立即意识到这是他们出人头地的绝佳机会,于是各自写出反驳杨廷和的奏章上呈。大意是:凡大孝之人,未有不敬重亲生父母者。敬父母就是敬祖宗,敬社稷。皇上为亲生父母正名,是天底下第一等的孝子,是苍生百姓的楷模。
世宗收到奏章后,大喜过望。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本来就很脆弱,桂、张二人的奏章立刻就打破了平衡的格局。这就是杨廷和等大臣陷入被动的原因。
为减少张璁在朝中的影响,杨廷和指示吏部将张璁调往南京任刑部主事。如果说观政级别相当于科长,这个刑部主事就相当于正厅级干部。
这种安排,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蹊跷来。皇上要给张璁升官,杨廷和哪里挡得住?但他可以做点手脚,找出很多让皇上难以反驳的理由,将张璁高升到外地。
张璁到了南京,与同在刑部任职的桂萼结为政治盟友,就大礼案继续给皇上写奏章。世宗有了奥援,态度变得非常强硬,这导致内阁大臣的总体辞职。
杨廷和一走,文官中再没有像他这样精明强干坚持原则的强势人物了,相权再也无法制约皇权。世宗变本加厉,决定提拔一批忠实于自己的官员。在他的脑子里,最应该受到重用的,当然还是桂萼和张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提拔与廷杖:来自皇帝的报复
杨廷和致仕回家时,世宗已经十八岁。经过三年的磨练,他已从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变成了猜忌刻毒的政治家。他不但懂得报复,也懂得权术。他知道单单提拔桂萼和张璁,会引起朝臣的非议。于是采取迂回措施,决定补充八名翰林院学士,将桂萼与张璁放在里头,打头的,却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
抛开杨廷和的因素不讲,仅就杨慎个人的学识与资历而言,也足以服人。他正德六年考中状元后,就当上了翰林修撰,官阶六品。后因母丧,丁忧三年,于正德十二年回到京城,官复原职。武宗当年八月出居庸关,以巡边名义到塞外寻欢作乐,杨慎上疏力谏,武宗对他很不高兴。当年杨慎又以养病为由辞官离开北京。他第三次来到北京,是世宗继位之后不久,因为他的才识,也因为他父亲的权力,他被安排为经筵讲官,当上了世宗的老师。这一年,他三十四岁,距他考上状元,已整整十年了。
世宗对他这位老师没有好感,因为杨慎总是利用讲课的机会,采用古代的实例对他施政的不妥之处进行规讽。但一来碍于杨慎的名气,二来也因为他是杨廷和的儿子,故这次选拔翰林学士,还是把杨慎列为第一人选。
但杨慎不买这个账。当他得知任命的消息后,他领头,翰林院三十六位同事一起附名,给世宗上了一道奏章,内中有这样一段:
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世宗收到这封奏章,震怒非常,他下旨切责,并给予杨慎为首的上奏章者罚俸三个月的处分。过了一个多月,世宗决定去除亲生父亲谥号中的“本生”二字,一时舆论大哗。桂萼上书皇上请求召对大廷,以明国是。世宗准奏。在朝廷的争论中,张璁与桂萼以十三宗罪指斥反对改谥的廷臣为朋党。大臣何孟春一一驳斥。但这种争论对世宗不起任何作用。
朝会后,在何孟春的倡议后,京城各大衙门多名官员聚集在左顺门,伏跪请愿。杨慎与何孟春同气相求,对聚合的众官员慷慨陈辞:“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话虽不多,但字字金石,掷地有声!
这些官员中有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也有给事中、翰林学士,可谓都是朝廷栋梁。他们从早上七点跪到下午一点,不肯散去。世宗派锦衣卫前来镇压,捕捉了领头的八个人。杨慎拍着左顺门大哭,不肯退去的官员跟着一起哭,声震内廷。到这地步,世宗绝不肯退却,他下令将所有五品以下伏跪请愿的官员共一百三十四人下锦衣卫大狱。次日,世宗下旨廷杖杨慎等一百六十余人。十天后,余怒未消的世宗,再次下令将杨慎等七人二次廷杖。这次大礼之争,共有十八名官员死于酷刑之下,一百八十多人被贬职废黜。有八人永远充军,不可赦回,杨慎就是其中的一个。
东风独坐感流年:远谪云南
关于这场大礼之争,当时北京城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