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内容简介
本书为读者展示出一个真实的朱元璋,一个智勇双全、既有人性又有狼性的千古袅雄。
苦难的励炼以及朱元璋本人极高的悟性,使得他在乞讨时更有了高人一筹的生存能力,这是智与勇的一个结合,也是人性与狼性的一个结合,这结合使他能够战胜一个个苦难的境遇,大难不死,绝处逢生地让自己的生命保存下来。
每个人的运气,实际就是他那个时代、环境,所赋予他的发展机遇。生在一个统治者彻底堕落、人民大举起义年代的朱元璋,显然不能靠经商发财;没读过多少书的朱元璋,更不可能靠科举入仕;终是汇入起义者洪流的朱元璋,得到最相适宜的发展空间。
当朱元璋将自己汇入了时代的洪流,选择了深合适宜的自我发展道路之后,他的人性与狼性的施展得到了最相适宜的舞台,如鱼得水,在谋求生存下去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要求:
发展自我,彰显自我的生存价值!
一个从苦难中冲杀出来的人,就象一匹从荒漠走进繁华的狼,在求生情结地鼓励下,比任何人都更加具有竞争的勇气。在科技还没有高度发展的岁月,战争的胜利者一定是来自更野蛮一些的民族或者个人,因为野蛮可以使他们无视任何规则和文明的习俗,而将目标锁定“胜利”两个字,也因为原来野蛮的境遇使他们在生存需要的威逼下,早已历练出战胜任何困境的勇气和解决任何困难的智慧。
从投身起义军的第一天开始,朱元璋就调动了自己苦难经历中的一切经验和智慧,一边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一边处心积虑地殊杀一切有损于自己的“敌人”。他为人处世既无规矩,也无原则,更少一般士人的顾虑,一切只凭自己在苦难中养成的人性与狼性,朝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道路,披荆斩棘地一路走下去。
朱元璋从投身起义的第一天起,就很清楚地知道,消灭敌人,才是保护自己、发展自己的最有效途径。他拎了十二对血淋淋的耳朵去投靠义军,使他一跨入军营便受到重视。朱元璋深知“自古富贵险中求”,他投军后主动请樱的第一仗便是带了一千人去与三万之众的强敌搏击。从这以后,他的每一仗似乎都是以少胜多,打得惊心动魄。他就是在这险而又险的一次次战争中出奇制胜,消灭强敌,发展自己。
为了争到皇位,他不断地杀人。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从几十人到几万人到几十万人……他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他杀的人越来越多。在“敌人”的鲜血中,朱元璋从士兵到将军,从元帅到国公到皇帝。这是战争的规律,朱元璋并没有过错。
作为一个贫困里走出来的“叛逆”领袖,朱元璋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知道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每个单个的人要想得以生存和发展,只有依靠他人的帮助才有可能。谁得到他人的帮助越多,谁就会生存的更好,发展的更快。朱元璋明白这些,比任何人都更善于借他人之力来壮大自己。为了得到更多、更有能力人的帮助,朱元璋总是能够非常谦虚,非常诚恳而又非常真诚地善待他的文臣武将。他热情地挽留并重用了冯国胜;他亲自爬到山上去请来谋士李善长并委以重用;他还亲自赶往古寺恭请刘伯温、宋濂等四位贤人,为他们建起“聚贤馆”,对他们尊敬有佳。他同他的武将们建立了兄弟般的情谊,对他们关爱、体贴备至,尽可能将他能授予的最高官职给他们。当然,他也可以为了自己的胜利,而置自己的四万将士生命而不顾……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体惜民情,奖励农耕,为发展农业做出了贡献。对于贪官,他更是深恶痛绝,用尽极刑,成为中国历史皇帝中惩治贪官手段残酷之最。他仁慈地善待百姓,善待富人、地主,由着他们自由地发展他们的事业;只是,当他们对他的集权统治稍有不恭,他便大开杀戒,十分残忍而又任性地对待他们。他象所有的皇帝一样,把整个天下,整个天下的所有:江山美人、权威荣誉,都看成是他个人的。由于皇位是从氏族固有的、传宗接代的观念传下来的。尽管这观念是这样的不合理,这样动物性太浓的可笑,但却深深地根植于所有的,无论是伟大还是渺小的皇帝心中,朱元璋当然也不能例外。他象所有的皇帝一样,不但是身前要占有天下,死后还要让他的后代占天下。他固执地认为,只有他的后代承接他的皇位,才是理所当然,才是天经地义,才是最合理的。
于是,为了使他辛苦打下的皇位能传给朱家的后代,朱元璋再一次大开杀戒。他为此又杀了许多人,包括所有他认为有一点可能威胁今后继承他皇位的人,也包括替他打下了一半天下的徐达元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