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在今广州海珠广场的西侧——问金城道:“先生可知道这珠江为什么叫珠江?”
“不清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当然有。听祖上的人流传下来的说法,古代这里属百越,那时有个南越王叫做赵佗,他有一颗镇国之宝叫做阳燧宝珠,发出来的宝光照到人眼花。他死了后,他的大臣见他生前这样喜欢这颗宝珠,就拿了它殉葬。
“后来有个读书人叫崔伟,有一年中无节,他在三元宫看演大戏,见到有个讨饭的老太婆撞翻了卖酒档的酒,被人捉住没钱赔,他就做了好心,脱了自己的外衣帮老太婆赔酒钱。哪知这老太婆是个神仙,叫鲍姑——三元宫有个鲍姑井,你知不知道?为了报答崔炜,鲍姑就带了他游赵佗的坟墓,使他得了那颗阳燧宝珠。
“崔炜得珠的事在厂州城传开了,没过多久就来了一个波斯商人,说他们的国王丢失了一颗摩尼珠,也是镇国之宝,跟崔炜得的宝珠完全一样,愿用十万贯重金买回去。开始时崔炜不肯,但后来还是成交了。
“波斯商人得了宝珠,就满心欢喜启程回国。船就走到这里……”这时小船正好在海珠石旁边划过,陈应用手指着这块浮出江面,在烈日照射下果真好像有点珠光主气的大石,对金城道:“先生,这就是海珠石。”
“这个我知道。”金城对这块大石不知看过多少次了,“那波斯商人后来怎么样?”
“当年波斯商人经过这里时,两岸是稻田、蔗林,可没有这么些屋。他见景色这样迷人,便想起他的宝珠来。他正把宝珠放在掌心上观赏,突然狂风骤起,白浪翻腾,航船颠簸起来。波斯商人正想把宝珠放回箱中,哪想一道白光从他掌心冲起,再如箭般射入江中。宝珠在江中旋着,随后钻到一块巨石下面,从此后,谁也找不到它了。”
“那块巨石就是海珠石?”
“没错。”
“从此这条江就叫珠江了?”
“正是。”
“那跟神龙庙有什么关系?”
“唉,”陈应急起来,“我还未说完哪!自从阳燧宝珠钻到这块海珠石底后,每到晚上,这块石就隐隐放出光来,所以才叫它海珠石。但宝物在凡间放得时间长了,玉皇大帝还是要把它收回去的。那一年正是乾隆皇下江南来到省城,日子就是五月十一,这天黄昏时分,斗大的太阳正坠落珠江,照得江面一片金光,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江面翻起大浪,空中浓云翻滚,一道闪电把云团分开,一条金龙从中飞出,随之一道金光射入珠江,一眨眼,这条金龙已在现在的神龙庄出水,有人看见它口中衔着一颗宝珠,光芒四射,冲天而去。神龙走后,立即风平浪静。照祖上的老人家说,那是玉皇大帝担心乾隆皇知道有这颗宝珠,派人去挖,所以派神龙下凡把它收回去了。”
“但我们怎么知道神龙收回的就是那颗阳燧宝珠呢?”金城明知这是神话,但有意抬杠,想逗逗这位渔家。
“当然是那颗阳燧宝珠!”岂料陈应一点都不觉得这是神话,语气非常认真,“因为从此以后,就再没有人看见过那块海珠石在晚上隐隐放光了。先生,你见过吗?”
金城没料到陈应竟会这样来证明并反问自己,不觉愣了一下,连忙道:“对,对,我没见过。”心中却笑道:“我的天,乾隆下江南距今一百六七十年了,乾隆以前的人有没有见过,谁知道?”
两人继续聊着,不知不觉便来到神龙庄渡口。陈应指指岸上不远的一座庙宇道:“那个就是神龙庙,据说靠它镇着江面,才得以风平浪静。”
金城举头望去,果然见庙前聚了很多人。他给了陈应一个大洋,道声:“有劳陈大哥。”便上了岸,向神龙庙走去。
神龙庙坐西朝东,占地不大,跟在省城东面庙头村的南海神庙相比差得远了,庙内供奉的竟是一幅大画,画的是一条金龙口衔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腾空而起,背景是满天的晚霞。跟陈应讲的一样。可惜年代已久,画面颜色已变得灰蒙。供桌上摆满供果香烛,不少人在跪地叩拜。金城看这些香客,除村民外,大部分是渔民。
金城看了一会,走出庙外,问一位中年村民:“请问阿叔,如果从水路来神龙庄,有几个码头可以上岸?”
“哪有几个码头,”中年人觉得金城问得奇怪,“神龙庄就这么一片地,就一个码头。”说着,指指金城刚才上岸的码头。
“谢谢。”
金城离开神龙庙,进了村,打听到谢泛正在谢氏祠堂,便直接去找他。
祠堂是中国传统的宗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