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阏饫锏玫搅松裰兄�鼐鳎��杂Ω眉嫘奕褰蹋�愿ㄖ���秸婢��ㄌ�涞郏���乙蛭�Р煌ü牛��杂龅绞虑樾闹杏廾敛幻鳌��笨杉���驹独胝�蔚目艿朗浚�捎谟氪藓频钠捣苯哟ィ�幻馍�鲆恍┱�畏矫娴囊靶摹V�螅��肭蟠藓谱�匆徊俊锻跽咧蔚洹罚�⒔�渲械闹氐憬�衅朗觯�┧��啊4藓坪芸煨淳土�20多篇文章,论述历代兴衰治乱的历史经验,内容“上至太初,下尽秦汉”,然后将这些文章送给寇谦之当作政治“扫盲”教材。从此,寇谦之开始在这方面下大工夫。在学习过程中,寇谦之也对佛教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将部分佛教理论及一些仪式吸收到他的道教学说中。此时及后世儒、释、道三家的学者们,似乎都在做着非常类似的事情,就是将其他两家的学说,揉到自己的理论中,并把它说成是自家学说本有的内容。寇道士也不例外。
“如来”的刑杖(2)
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在崔浩的大力引荐下,寇谦之被召进皇宫,向皇帝敬献了一本由他亲自著述的道书。最初,朝野上下,没有人真正相信道书中的内容。崔浩便开始协助寇道士大做普及工作,他向皇帝上奏,将道术与古代的《河图》、《洛书》相提并论,劝说皇帝顺应天命,履行道家“清净无为”之法。不久,皇帝诏谕,奉寇谦之为“天师”,同时将他的40多名弟子一并请到平城供养,特许在平城东南敕建天师道场,并鼓励开展各类道教活动。寇道士终于达成了自己从政的愿望,成为帝国决策机构的重要成员。在皇帝陛下的关注下,道教开始逐渐在宫廷内部受到重视,在帝国政府的鼓励下,民间也开始大力弘扬道教。此后,太武帝策划和亲自指挥的几场战争,都因道士寇谦之的预测取得了胜利,这位道士不失时机地将皇帝陛下称作“真君御世”,这与太武帝的祖父道武帝被佛教徒们比喻成当今“如来”的说法非常类似。
16年后(公元440年),太武帝显然已经对道教深信不疑。这一年,在崔浩与寇道士的强烈请求下,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以表示自己是“真君御世”。
据《魏书·世祖纪》记载,4年后,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夏历正月),太武帝终于开始了针对佛教的行动。他向全国下达了一道诏书。首先,诏书给佛教下了一个近乎“判处死刑”的结论:“佛教的僧人们假借西戎虚伪荒诞之术,导致妖孽横行。”诏书继续谈到:“即日起,从王公一直到庶民百姓,如有私养僧人、巫师及金、银、工巧之人,都要在限期内遣送到军营之中,不可私自藏匿。超出期限后,被藏匿者一经发现将被处死,藏匿者将被满门抄斩。”诏书最后提出:自近年来,因为朝廷军国事多,没有宣扬“文教”(儒家教育),未能令风俗严整划一,使国人按照规范行事。所以命令王公贵族的子弟们全部进入“太学”学习,“百工技巧”子弟可以承袭父兄之业。这道诏书不仅涉及到僧人,同时把一些自由职业者、手工工匠和巫师也囊括在内。很显然,目前军队最需要的是人,所以将他们充实到军队中是完全必要的。
就在这道诏书被颁布的第二年,一个叫盖吴的人,号召了10万人,在陕西揭竿而起,向中央政府叫板。一年后,行伍出身的太武帝实在坐不住了,亲自披挂上阵,带兵前去剿灭。途中,便出现了本节开头的那一幕:在长安的一座寺院中,发现了兵器后,太武帝的耐性终于突破了极限,于是灭佛运动终于拉开了序幕。
其实,太武帝登基之初,并没有灭佛的意图。相反,曾与他的先皇们一样尊崇佛教,他常常请高僧们到宫中,共同谈佛论教。他的祖父道武帝在位时,曾荣登“当今如来”的“宝座”。作为这个“宝座”的继承者,他完全可以受到佛教徒们虔诚的礼拜。
但是,这位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太武帝,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统一北方各部,因此他领导着他的帝国,不停地向大一统王朝的理想大踏步地迈进。此后的业绩,足以表明他的理想并非好高骛远。他先后征服了黄河流域的北燕和柔然,又兼并了西秦和关中的夏国,最后将北凉吞并,结束了中国北方135年的分裂、战乱状态。在佛教徒的眼里,他完全可以被称做胸怀大志的转轮圣王。
但现实中,却存在着一个很难调和的巨大矛盾。因为征战的需求,兵源不足成为他最伤脑筋的问题。所以早在8年前(公元438年),太武帝已经颁诏,试图控制僧人人数的不断膨胀。据《魏书》世祖记载,他下令50岁以下的出家人一律还俗,换句话讲,就是年龄不到50岁的人不准出家。被迫还俗的僧人们被送到军队去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