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望自己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除此以外没有承诺可言。2006年特雷弗··巴特沃兹在伦敦《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很全面的对博客的批评文章,其中,纽约的Gawker博客写手和主流媒体记者Choire Sicha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恐惧。Sicha称,只要你愿意抛弃我们今天从优秀报纸那里得到的很多东西,博客就会成为专业新闻的替代品。他问, “哪里有报道?可靠性又在哪里?很明显,博客群体已经准备好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报道,没有调查性报道……所有靠报纸才能得到的东西都消失的世界中。博客世界就像一个由专栏、信件和新闻线索组成的报纸。“很多人认为,只有当博客不再炒冷饭,而是原创出包罗万象的内容,并承诺准确,公正和品行高尚时,它才有资格替代伟大的报纸。”
真相和透明(1)
在互联网上,真相和可靠性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在电子商城,除了伪善,公众可以原谅任何情况。有人不断地告诉我们坦诚就是一切。但是因为在网上你是谁不得而知,透明和真相就可能是相对的。在2007年的秋天,财经新闻中最轰动的报道之一就是微软可能会竞购广受欢迎的社交网站Facebook。《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题目是“微软和谷歌两位巨神的战争”。微软最终赢了,获得了对Facebook注资2亿4000万美金的权利,即使网络的标准一贯夸张,这也是很罕见的。2004年,23岁的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的宿舍里创建了Facebook这个网站,现在公司的估价已达150亿美元。网站开始只对被邀请的人开放,现在人人都可以使用它。网站已有4000万用户,并以每天20万人的速度增长。
除了残留的一点排外气氛以外,Facebook和其他社交网站比如MySpace的不同之处,就是透明。在Facebook,你必须用真名。大卫·柯克帕特里克最近在《财富》上写,“一种身份真实的文化成为了Facebook的基因。” Facebook上用户的互动是在朋友圈中进行的,大家彼此分享看到的人和事,枕边书,最喜欢的总统候选人等等事情。Facebook的魔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个假设:你并不信任除了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之外的人,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
柯克帕特里克预测,随着新服务出现,交流会变得更加容易,未来Facebook的透明将达到新的高度。他估计这种超级透明化对一些人来说并不是好事,尤其对于那些产品被用户否定的商人来说。但是关于如何自由共享第一手信息,那些常常登录Facebook的上百万人将来很可能会制定出一套自己的标准。2007年末,Facebook决定增加一项服务,将个人网购商品通报朋友圈,大约5000名用户集体抗议。抗议者们让柯克帕特里克知道了,他们觉得使用互联网是自己的事——比起不情愿的透明,人们更重视隐私。公司最终同意,在公布用户购买的商品之前,先征得他们的同意。
尽管柯克帕特里克和其他真正的成年人认为,在不可靠的互联网大海中,Facebook是一个真实的小岛。但一些早期的用户说,“还没那么快。”在《纽约时报》很逗人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最近刚从达特茅斯大学毕业的爱丽丝·马提亚斯说,“一大堆成年人来到这个网站,网站很快就让这个群体相信了这真的是一个纯粹为私友和职场朋友互相交流而设置的论坛。”
它不属于她的同辈人,不是的。马提亚斯写道,“到处都是喜剧:比起更新自己实质性的信息来说,让别人发笑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登录网站之前,虚假的个人介绍风行一时的原因。一个朋友公布了“她的状态”:喜欢上中国菜,她的个人头像就是一个外卖盒子。“她这样年龄的用户到Facebook是为了逃避现实。马提亚斯写”我一直认为它(Facebook)是一个网络社区剧院。“
无论真假,由于Facebook认识到真实性(的重要),它的价值被推上了巅峰。即便如此,网络上关于什么是真实这个问题仍然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存在。这是一个第二人生的世界、一个平台、一种游戏或者一种癖好,人们在此乐此不疲得创造一个不真实的自我,称其为“化身“,在键盘前花几小时时间贩卖空中楼阁,开设网络商店,买真实的商品,甚至和真人的化身产生虚拟爱情(而非和自己的配偶)。这似乎让我们看到”在互联网上,人们想要真实“这个观点的虚伪性。对于这个勇敢的新世界(里面居然有这样的化身!),我的理解是:有人想要真实,有人喜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