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移民东北(第2/3 页)
解冻之后,水量骤增,很多地方甚至会洪灾肆虐。\"
\"然而,冬季大量降雪耗尽了空气中的水汽,到了夏季,就会出现降雨不足的情况,之前的雪水融化之后,在光照下会迅速耗尽,土壤就变得干燥了,自然会引发旱灾。\"
孙承宗连连点头,\"嗯,很有道理,看来王徵还是很有学问的\"
常洛继续说道:\"灾情最为严重的将是陕西。\"
孙承宗问道:\"这又是为何?\"
常洛道:\"这个容易解释。因为陕西地势比河北、河南、四川高出太多,又紧邻蒙古的沙漠戈壁,常年被朔风吹着,本就比别的省更干燥。\"
\"再一个原因是关中经过秦汉隋唐近千年的开发,地下的水被汲取干了,地上草木稀疏,因此比别的省更容易大旱。\"
\"旱极必蝗,蝗后必疫,这其中的道理朕就不一一解释了。\"
\"总之这一次灾情不是三两年能够过去的,至少要持续二三十年,所以一定要未雨绸缪啊。\"
一场灾情竟然要持续二三十年!而且是水旱蝗疫一起来。
三个重臣俱是面如死灰。
孙承宗实在不敢相信,问道:\"不会这么惨烈吧?\"
常洛说道:\"会,甚至比这还要惨烈。到时候受灾最重的陕西会连旱十年,赤野千里,颗粒无收,饥民遍地,流民遍地。
如果不能很好地赈济,整个陕西将成为动乱的源头,然后牵连到山西、河南、湖广………\"
这也太吓人了!
孙承宗抢着说道:\"北方数省粮食一向难以自给,至少有三成的粮食需要南方转运,现在南北粮食产量俱大减,若真有大旱,这个危局该怎么度过?\"
袁可立和毕自严也不住地摇头叹息。
常洛说道:\"其实有一个风水宝地,可以助我大明度此浩劫。目下陕西有四百八十万人口,如果往那里迁移三百万,陕西的旱灾就没那么可怕了!\"
孙承宗、袁可立、毕自严不约而同问道:\"陛下说的是哪里?\"
常洛答道:\"就是辽东都司和原来的奴儿干都司!\"
三人俱是一惊,\"啊?\"
常洛道:\"朕的想法是,将辽东都司从山东划出来,设立辽宁布政使司,然后进一步向北扩展,设立吉林布政使司和黑龙江布政使司。黑吉辽三省沃野千里,假如开发出来,养活三千万人毫无问题。\"
此言一出,三人无不面面相觑。
辽东苦寒,百万辽民都无以为生,怎么可能再往那里迁移三百万人口?难道建奴是吃素的吗?
连平定建奴都遥遥无期,在更北奴儿干都司设省就更不用想了。
其实,最早对东北这块风水宝地产生兴趣的,是战国时期的燕人,是他们最早越过燕山,向北渗透。
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是长城,而长城是沿着阴山、燕山修建的。
东北平原在燕山以北,被燕山、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围了起来。
东北平原的南方为辽河平原,北方为松嫩平原,两大平原之间一马平川,地理上完全没有障碍。
要进入辽河平原,最大的障碍就是燕山山脉,屹立于燕山之上的长城让游牧民族有多头疼,中原王朝翻越燕山就有多头疼。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燕山最东边靠近大海有一条狭长却平坦的通道,它就是——辽西走廊!
但问题是,直到北宋时期,辽西走廊才全线贯通。
最糟糕的是,中原王朝即使握有辽西走廊,一进入辽河平原就会面临四面受敌的窘境。
然而在燕山山脉与大兴安岭的交界处,刚好有个很大的口子连通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
这个地方就是明朝的命门——广宁。
东北的游牧民族只要掌握了广宁,只要愿意,成千上万的骑兵随时可以借道东蒙古,冲破蓟镇防区的古北口、喜峰口、大安口,兵临北京城下。
朱棣武德充沛,设立奴儿干都司,最远管辖到了苦叶岛,可是东北的汉人人口实在是太少了,不到七十年的时间,明军就全面退缩到了辽东边墙以南。
而辽东边墙以北慢慢地又成了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地盘。
听见常洛要从陕西向辽东移民三百万,然后设三个省,孙承宗、袁可立、毕自严都大摇其头。
\"陛下,臣认为此举不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