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硝石制冰?(第1/2 页)
古代的硝石怎么制冰?
首先,硝石有两种,一种为火硝,硝酸钾,是制造火药和化肥的原料。
另一种为芒硝,十水硫酸钠,产于盐湖盐泉,是一味药材,具有泻下通便,清火消肿的功效。
第一步就把原材料弄混的话,是很难成功制出来冰的。
因为十水硫酸钠溶于水时吸收的热量,与硝酸钾溶于水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十水硫酸钠只能给水降降温,难以到达零点,把水冻成冰。
但硝酸钾的吸热效应优于十水硫酸钠,吸热十分明显。
但问题来了,多少剂量的硝酸钾才能使水结冰呢?
硝石制冰的工艺,通常是将硝酸钾溶解在一个较大的容器里,容器里再放一个导热性好的金属小容器。但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需要大量硝酸钾,一次性倒入,大力搅拌,让其迅速溶解;第二,要水温本身较低。
现代资料的数据显示,常温下,硝酸钾水溶液,在固体含量为5时就开始明显出现冰感,超过20时急速冷却,并开始结冻凝固,凝固后还会继续降温至0摄氏度以下。
但是古代的硝石有杂质,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提纯硝酸钾。硝石和水,用1比4的比例,很可能降不下温来。
所以,解决办法是,第一,应当提高硝石与水的比例,用1比3的比例,甚至更高。
第二,降低水温,用温度更低的井水。
第三,加大硝石的用量,形成规模效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00克硝酸钾能把400毫升水冻上吗?实验证明冻不上。
但1千克硝酸钾,把4升的水冻上,应当绰绰有余。
但事实上,要找到那么多硝石,很难。
可以在开采硝石矿时,用低温结晶法析出硝石,这个过程中顺便生产冰,冰作为生产硝石的附加品。
要制冰,先得找到硝石矿才行,硝石矿又不是大白菜,哪有那么容易,说找就能找到。
看系统录播,任栎是从硝民手中收购硝石的。
硝民获取硝石,是在房前屋后扫自家土墙上结的白霜。
在秋高气爽时,硝石通常呈盐花状析出,覆盖在地面、墙角,这就是所谓的地霜。
地霜广泛分布在猪圈、马厩、厕所附近的墙脚,老房子的墙脚,崖边,岩洞内。
硝民扫取这种含硝的土块,置于器皿内,加水浸泡。经过滤后,将滤液熬煮或晒干,就得到硝石结晶。
聪明的硝民,还掌握了一种制作更多硝石的办法,就是找来陶缸,用草木灰和硝土一起搅拌,加热,自然冷却,析出硝石。
主要原理是利用草木灰中的钾离子取代硝土中的钠离子,从而生成硝酸钾。
土法制硝生成的硝石,对制冰来说依然杯水车薪。但足以给水降温,达到冰镇效果。
没能制出来冰,任栎倒是弄出来不少硝石溶液,她便组织人手用麻纱过滤溶液,然后加热蒸发水分,让硝石析出,提炼出了不少硝石。
任栎也不是死磕的人,她索性直接卖硝石,销路还不错。火硝可以用来制作火折子,烟花。
任栎暂时放弃了硝石制冰。她在王芫的家里客居,发现王芫家冬天存了冰在冰窖里。
王家冰窖内部,冰块砌成一整块冰墙,冰块之间不留缝隙。冰块外面盖隔热的厚厚麻布层,再用的砖石层封闭起来,隔绝外部的热量。
冬天存好冰之后,用黄泥和砖石封死窖口,等到夏天最热的几天,再开窖取冰。
开窖之后,一个窖的冰块需迅速取用完,否则就会很快融化。
任栎买下了王家一个地窖里的冰,将冰转运去凌云城,又在转运过程中遇到了难题。
古代实在没什么隔热材料。
任栎把大块的冰,包裹上干草和麻布,拉着马车运出城。
她在最外层的麻布上撒上水,寄希望于水蒸发带走热量,但冰块融化依然迅速,她天光微亮就出发,赶在中午之前到了云阳城。
最后任栎决定就在云阳城卖掉,因为根本到不了凌云城,冰块就要全化了。
云阳城里,任栎又遇上了大户人家不需要,平民百姓买不起的尴尬。她打听了一番,把冰块便宜卖给了家里没有冰窖的富户沈家。
这次她并未赚到钱,她只好在沈家人的推荐下买了云阳城的特产,麻布和葛布,带回到灵官城卖。
灵官城家家户户种桑养蚕,丝帛十分易得,看不上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