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部分(第2/4 页)
一场争论,你就在一边好好看着,看明白里面的东西。”
也是如程谨安所言的那般,皇祖父不想要自己在里面插手,太孙应了,又跟皇帝说了些话才回了东宫。
第二日,朝廷里就讨论这么一件事儿了,承恩侯府跟边关将士聚众斗殴的事情比皇帝想象的还要严重。
首先出头的,竟然不是御史台的御史,而是礼部侍郎苏维,上本奏承恩侯府仗外戚之势,欺辱边关将士,寒了天下臣子之心。
这一来就冲着承恩侯府来,还是礼部出的头,也的确是来势汹涌。
皇帝听着苏维的弹劾折子,并未说话。
苏维的出身并不算多好,早年家中只有良田二十亩,紧巴巴的过日子才恰好可以供一个读书人,后来父母更是早亡,剩下他一人。
但此人自幼聪慧,读书极有天赋,虽家中突变,难免遭到族中欺辱,但当时的知府丁太和知其才,心中爱惜,自然插手其中,保住了他的家业不说,还亲自教导他学业。
也是丁家祖坟埋得太好,夫人生的全是男丁,夫人娘家也没能有合适的女儿可以笼络,最后只得认了干亲,当了苏维的干爹。
不说丁家也算是书香门第,认了苏维当干儿子后,自然会替苏维在仕途铺路。
当时承恩侯夫人的娘家,也就是褚国公府,跟丁家乃是姻亲关系,丁太和的母亲就出自国公府三房。
丁太和认得一个伶俐的干儿子,苦于自己家与夫人家都拿不出合适的姻亲,就打算从外家里选。
当年大庆朝的第一任皇后就出自褚国公府,并非以皇后外戚的身份封侯封公,可见其家当年跟高祖皇帝一道打江山时出过多少力。
这样的人家,过了百年,在军中的势力自然是烟消云散,但此家虽是武将出身,却是家教甚严,在天下太平后放下军权,儿孙纷纷从文,在朝廷上做事从来都是可圈可点,虽也免不了有纨绔子,但得用的到底是大多数。
百年下来还是世袭罔顾的国公府,两家里也就这一家看着还能继续兴盛许久下去。
苏维能跟这样的国公府联姻,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丁太和也是真心看中了这个人。
所以当年苏维年过二十上京赴考,也是来与国公府相看,议论亲事的。
当年国公府得见苏维,才华与外貌并重,自然是十分满意,便有意定下了国公府大房的庶三女,想等着苏维金榜题名之后就洞房之喜。
只是哪曾料到国公府对这门亲事十分满意,然而国公府的姑娘却对此桩亲事不满。
国公府嫡出一脉的,且父亲还是国公爷,就算是庶出,也要比一般官宦人家嫡出的还要金贵。
这样一个金贵的姑娘,又哪看得上一个只是丁家干儿子,又无家世的穷书生苏维,所以后来才有了如今的承恩侯夫人。
国公府重文,虽然被女儿拆台,但是真看中苏维的才学,最后又拿出了一个女儿来,乃是二房的嫡幼女。
二房女当时不过十二,还是等苏维高中探花后,在京城里呆了三年,正好在要外放之时,二房女年满十五,两家才完婚。
随后这些年,苏维在仕途上有自己的能力,也有干爹岳家的提拔,才以十分快的速度,从外放又回了京城,到如今为礼部侍郎。
要只是因当初自己被拒婚,就对承恩侯府落井下石,苏维也当不了礼部侍郎了。但两家也的确是有私仇。
当年国公府的庶三女嫁了承恩侯,二房的嫡幼女嫁了苏维,明面上是长房的庶三女嫁得好,在京城里也算是风光得紧。
可等着两家的孩子都大了,承恩侯夫人就做了件十分不地道的事情。
她自己的儿子不出息,又因承恩侯只得一代,必然还得给自己儿子寻个得力的岳家。
可承恩侯府不过外戚,还是没有什么实权的外戚,承恩侯府的儿子又不出息,一个晒一个的纨绔,谁有权势的人家需要卖女儿去这样的人家?
回自己娘家里选,有了当初那么一件事儿,国公府里的各个嫂子兄长都对之厌烦,百年下来的国公府用得着怕一个没有实力的外戚?就是皇帝也不能逼着他们家嫁女,否则撕破脸闹上朝,丢脸的还不知道是谁。
但承恩侯夫人的眼光又高,还非得往好人家里选,这一选就一直没选到满意的,一直到苏维一家调回京城。
苏维一调回京城就是礼部侍郎,如今的礼部尚书年事已高,用不了几年,他就是礼部的尚书了。
礼部虽然不比吏部、户部等要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