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是不能这样僵持着,想了想把自己的碗筷给借给那个老人,永安和福儿的也借了出去。
那些借到碗筷的人顿时欣喜至极,嘴里道着谢,人已经往那边排队去了。
此时大多数人已经领到粥和粮食了。
张沁儿走到马家人身边,他们排队在后面,现在这个时候正在吃粥。
杨氏看到张沁儿他们手里没有碗,惊了惊,问着:“你们的碗呢?”
“借给别人了。”张沁儿说。
“哟!真够大方的,这人多眼杂的,丢了也没处去说!”谢氏狠狠的喝了一口粥,又唾骂着:“败家子!”
被谢氏这么说,杨氏很是不悦,却不好说什么,只对沁儿他们说:“下次小心。”
晗生却接口说:“娘亲,要是我们没有碗,向别人借,别人却不肯借,我们该怎么办?爹说做人要有仁义心肠,这样才能够互帮互助,难道不是吗?”
杨氏顿时哑口无言,马志仁却点了点头,说:“你说的没错,要是人人都互相猜忌,不肯援手,那么我们恐怕是熬不下去了。”
马志仁考中秀才后,对自己的儿子可没少教导,从晗生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教写字,那时候纸张贵重,只拿着树枝在地上画着,到了七岁再教他诗文,至于沁儿福儿几个女儿,也是学了几个字的,平日里晗生学会了,就再教给弟弟妹妹们。
所以拜原主所赐,张沁儿也能够看得懂一些繁体字,至于没有学过的,连猜带蒙也能够知道个七八九十的。
杨氏整理了一下大家的包袱,发下来的糙米还是让大家各自背着,只有福儿、小宝年纪少,就让大人带着。
吃过粥后,那几个借碗的也找到张沁儿他们,把碗给还了。
这个时候大多数百姓还是很朴实的,就怕等日子越来越难熬的时候,会不会就将人性的恶劣性暴露出来。
这个问题张沁儿只是随意想了想,没有太怎么深入思考。
不多时,知县又有话说了,大意就让他们趁着现在天色还早,速速穿过沅县,各自找各自的落身地吧。
并且有差役一路跟随,谁敢不走,就会被无情的责打一番的。
所以很多人都很是羡慕在沅县有亲戚可以投奔的人,过了沅县,人数少了几百个,时辰也渐渐晚了。
古时很多地方都是荒芜之地,除了大的城镇,很多地方都是荒山野岭,大的路都是修有官道的,而小的路则全靠人自己攀登行走的。
寻了一处避风的地方,大家开始各自活动,准备着过夜。
暴雨之后,接着几天晴天,所以气温倒是不低,即使没有盖被子,也不会着凉。
秋天,本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他们却因为一场洪水毁了一年的庄稼,没有安身之地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是郁郁寡欢,忧思不断。
最苦、苦不过逃荒呐!
☆、11。第11章 :寻找食物
一路的奔走逃荒,对于马家人来说,这是吃了大苦头的。
连氏和谢氏还有莲儿、乐儿都是小脚,冯氏怀着肚子,马老头身体还算硬朗,也因为心中忧思不断,面色难看。
马志廉也觉得各种难受,往日里他除了读书,鲜少做事,只有农忙时,才不得不去田地里做几天活。
此时他一屁股坐在草地上,靠在一棵树干上,甚至还让谢氏过去给他按按大腿,嫌酸痛着呢。
马老头斜眼看了他一眼,没有坑声。
马志礼安置好冯氏,和马志仁去外面找些吃的去了。
张沁儿也闲不住,肚子里没有吃饱,各种难受着,她打算到处走走,哪怕找到一个野果子也好。
晗生和永安跟着她去,福儿太小,留在杨氏身边。
杨氏吩咐着:“天色晚了就早些回来,别迷路,迷路记得喊几句。”
“哎,知道了!”
嘴里应着,张沁儿带着晗生永安已经跑的没影了。
太阳即将落山,西边有大片浓厚的火烧云,绽放着姿色,橘色的光芒给整个山林染上一抹霞光艳色,很是好看。
山里大多是一些常见的树木和竹林,果木很少,看到一颗野梨树,不过只有树梢上挂着几个梨子,已经被别的人发现了,正准备爬树去摘。
永安很是羡慕的看着那些人,又盯着树梢上挂着的梨子吞了吞口水。
“姐,我们去哪边找?”永安问着,一双眼睛四处看着。
张沁儿抬眼看了看方向,辨别了自己现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