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1/4 页)
,我不妨从川中调兵驰援荆州,一面出兵东川牵制,如何?”庞统道:“大王此计甚好。”诸葛亮勉强道:“也是。”
于是刘备便令张飞为大将,张南、冯习为副,法正为军师,引精兵二万,先到汉中,会合魏延,从斜谷进取长安。又遣刘封引军一万,东下荆州,为关羽后援。诸葛亮道:“我当亲往荆州备之。“庞统道:“不可。张将军此去,恐曹操重兵西来,我须到汉中调动各路,孔明宜留成都辅佐大王。”刘备道:“士元所言甚是也。”诸葛亮只好作罢。
再说许昌,曹操接到樊城紧急军情,大惊,问众人道:“如今关羽起兵北犯,锋头甚锐,何以当之?”贾诩道:“大王不必忧心。关某北伐,军不过数万,曹子孝乃名将也,偶有疏忽,败阵一二,樊城必无忧。大王可遣一上将引军先往交战,再案许昌大军为后,关某可破也。”曹操闻之,颌首道:“文和此言,甚得我心。”转看诸将:“哪位愿往?”于禁挺身而出道:“不才愿引军去樊城交战。”曹操大喜:“文则随孤三十年,韬略深备,足当关某也。”于禁道:“关羽智勇兼备,不可小看。尚请一人为副。”曹操环顾宗室诸将,点曹纯出列道:“你可引虎豹骑精兵,随文则同去。”于禁深深拜谢。于是曹操拨步军三万,马军七千,虎豹骑一千五百名,于禁为都督,曹纯为副,又有校尉董衡、董超、成何,并偏裨将校百余员,浩浩荡荡,杀奔樊城而去。
于禁军马出发不数日,长安钟瑤、张郃又来急报,说刘备遣张飞为先锋,起兵数万杀奔斜谷而来。曹操大惊,急令曹洪引兵去长安布防。曹洪去了,操回到魏王府邸,心中忧虑,茶饭不思。正想间,忽然外面又有信使赶来。操以为又是军情,心中大恐。信使道:“此事却不是军情。乃是东吴故了一人。”曹操方才放心,问道:“故了甚人?”信使道:“大都督鲁肃鲁子敬故了也。”曹操闻言一诧,急急接过塘报,看了一回,猛然击案道:“大计成矣!”哈哈大笑,令重赏使者。
须臾,司马懿匆匆而来,入堂纳头拜道:“与大王相贺!东吴鲁子敬故去矣。”曹操不解道:“鲁肃虽死,尚有吕蒙,用兵不在鲁肃之下,何喜之有?”司马懿笑道:“大王岂不知耶?那孙刘两家,早各怀心意,尤其以荆州之争,大有仇隙。全仗鲁肃在中间调节。今日鲁肃既亡,继之者必吕蒙也。吕蒙生性刚勇,早不忍被刘备占据荆州。两家必生冲突,则我可从中渔利也。”曹操笑道:“我亦是这般想法,却才乃戏言以试探仲达耳。”正说之时,贾诩、刘晔二人入道:“鲁肃身死,襄樊可无忧亦。”四人相顾大笑。贾诩道:“刘备占据荆州、交州,于东吴之地势成钳击,孙权必引为心腹之患。今大王不妨遣一使者,往南徐之地,说孙权起兵攻打荆州,则襄樊之围自解。”曹操道:“只是东吴颇多良谋,岂会轻易出兵?”刘晔道:“这个大王且宽心,以某看来,东吴自周瑜、鲁肃以降,余皆计弄雕虫,无有大胸襟。就以孙权所想,只怕也是荆州为大。兼之关羽为人心高气傲,颇与东吴不和。所幸诸葛亮又在西川,关羽他又起兵攻我樊城,如此良机,孙权岂能错过?”曹操听罢,沉吟不语,贾诩又道:“似如今,公可奏明天子,封孙权为吴国公。他若受了封,便是尊汉家圣旨,令彼与我为盟,共讨刘备,理之宜也。”曹操点头道:“原来如此。”贾诩道:“孙权受封之后,再请天子密诏,令其夺取荆州,许以吴王之爵。权必尽力而为,如此则关羽攻襄樊之师自溃。刘备若不舍荆州,则他两家厮并,我坐观成败,可收双利;若舍弃荆州,则我以倾国之兵,并力入蜀,刘孙又已交恶,刘备孤立无援,必被我破。平灭刘备之后,孙权可反掌而收也。”曹操大喜。转问:“谁人可为使节?”司马懿道:“懿不才愿去。”曹操嘉许道:“仲达才思敏捷,正当此大任!”计议已决,当下便请天子降诏,封孙权为吴公。一面叫司马懿准备起行。正是:已备雄心驱虎豹,先舍明珠钓蛟龙。不知司马懿此去东吴如何,请看下回。
第三十二回:司马懿巧舌辩东吴,关云长放水擒于禁
且说曹操闻东吴鲁肃去世,大喜,与众谋士商议,先请汉献帝降诏封孙权为吴公。献帝不敢不从。便遣司马懿为使者,轻舟往东吴而去。
司马懿到南徐,孙权闻得曹操使者到,岂会怠慢,召集文武百官,大堂迎接。司马懿盎然而入,宣了天子诏书,封孙权为吴国公。孙权大喜。司马懿又道:“今将军得封吴国公爵位,皆魏王曹公在御前大力保奏也——天子尚有秘诏在此。请吴公接诏。”孙权从之,引入内室。司马懿道:“魏王与将军之父乌程侯乃是莫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