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
说这话的是一名武师打扮的中年汉子。
“听说他出了什么事儿,老板在找他问话。”一个小演员回答道。
“能有什么事儿,年少得志,拍了一部好的电视剧就鼻子翘上了天,一定是在和老板谈加薪水的事儿。”
“哎,同人不同命啊,我要是和他一样帅气就好了。”
“长得帅你也要会利用,那个‘大头发’就很会这一套,你没看他没红之前成天在女人堆里转悠么,托关系走后门才获得了‘许文强’那一角。”
“好像不对吧,我听说他以前为了能够‘上位’成天打扮得西装笔挺地站在电梯口给老板开电梯,时间长了,老板眼熟了才挑了他演男主角。”
“你就听别人乱吹吧,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电梯口现在还不排成长龙?!”
“嗯,那倒也是……”
荣少亨正要听他们再说些什么,这时候有认识他的场务走过来说大老板在办公室等他,然后就是一脸羡慕的神情。
毕竟在电视台还不到三个月就如此受上级赏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
此刻,荣少亨想起刚才那两人谈论的“大头发”,还有此刻场务看自己的眼神,忽然蹦出一句话:“不遭人嫉是庸才!”
第14章 发哥的烦恼
在无线只有一个人能够被人称作是“大老板”,那就是叱诧影视数十载的影坛大亨邵逸夫!
邵逸夫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六,故后人称他为“六叔”。他早年就读于家乡庄市叶氏中兴学校,与包玉刚、包从兴、赵安中等为前后届同学,后赴上海就学于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为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邵家众多的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创业之初,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犹如家庭式作坊。其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结果赚得盘溢钵满。旗开得胜,邵氏兄弟们为之欢欣鼓舞,随后新影片不断地从“天一”推出。
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陵波、李翰祥、邹文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其中《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太连看一百多场,由《梁祝》而在台湾掀起黄梅调狂热;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发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邵逸夫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知人善任,拥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为其所用,更在于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学一样,从不懈怠。他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年轻时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这就是真实的邵逸夫,一个划时代,却又开创了新时代的影坛大亨,娱乐圈的至尊教父!!!
此刻,荣少亨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大老板的办公室,轻轻地敲了敲了门,在一声不太大的“进来”声之后,他推门而入。
眼前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一盆绿意盎然的君子兰盆景显眼地摆放在大门口右侧,再向前是一排古色古香的书架,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书籍,而在正前方,正襟危坐的是一个体型消瘦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家,他的脸颊凹陷,颧骨很高,令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