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吴钩在握 七一章 老将杜松(第2/2 页)
没有情商的可怜人,被那些司坑得一塌糊涂。本来是韬武略都有所长,结果传到万历帝耳朵里,却是一个只懂砍杀的匹夫。
女真人崛起后,辽东局势彻底糜烂,没有可战之兵,没有敢战之将。这时朝廷也曾有人提议,让这个杜松去守山海关。
可惜不等万历帝批准,开荒团进军辽东。至此以后,大明边境逐渐消停下来了。连林丹汗,也无声无息了。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怪现状:一方面是开荒团南征北战,一方面是大明马放南山。
大明周边敌人被开荒团逐步清空,由四面楚歌,变成了只有一个需要警惕的敌人,这个敌人还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万历见开荒团实在是尾大难掉,干脆破罐子破摔,不但不增兵,反倒大规模裁军。这个能打的杜松,也彻底淡出了万历帝视线。
现在万历帝看了杜松的一些军事评论,感觉这个人很有见地,不是奏章所说只知道打仗的粗鄙人物。章写得虽然不是妙笔生花,也通字顺。万历帝不禁苦笑:看来是这杜松不会逢迎级,才影响了一生前程。
看到杜松可悲的遭遇,万历帝叹息一声。这真应了韩愈《马说》里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大明埋没的人才太多了,李易这样的天纵之才,不也硬生生被从朝堂排挤出去?
假若当时放手重用李易,说不定大明国泰民安,四夷宾服,兴之世到来了。
可结果呢?这些狼心狗肺只知道维护个人利益的大臣们,还是赶走了李易。这还是李易命大,不然早被这些大臣算计,成了一抔黄土了。
自己这些大臣,外战外行,内斗却内行。书读的都不少,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自己是太知道这些人的德行了。
可惜现在国家无事,万历帝虽然经常看杜松的军事评论,很欣赏这个人。可杜松既然不适应官场,那只好继续做他的军事评论家,没有用武之地。
万历帝不知道:这个军事评论家杜松,此刻正在李易的会客室。
杜松今非昔,随着每天读报,逐渐悟出许多做官的道理。于是他走了李鋕的门路,希望通过李鋕这个李易面前的红人引荐,拜见李易,寻求一个进的机会。
李鋕原本的性子,当然看不这个赳赳武夫,不会理睬这个要求。可是他听说过杜松善战的威名,知道当下李易正在用人。这个杜松虽然没什么钱财奉,但拜见自己的时候态度恭谨。本着为李易搜罗人才的心思,写了一封举荐信。
杜松拿着这信,先到天津见了李胜俭。李胜俭没听说过杜松名号,不过李鋕的面子大,李胜俭不敢耽误,于是开了路条,让杜松到营口拜见大师兄。
李易当然知道这历史,谢幕演出最悲情的杜松。萨尔浒之战,杜松顽强作战,难逃败亡命运,送了性命。虽然历史书都埋怨总指挥杨镐,可这杜松,也有轻敌冒进的毛病。
不过在那个时代,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这些名将已经不在。山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杜松肯定是大明最拿得出手的将军。
现在李易打量着杜松,四十多岁,身材魁梧,脸色黝黑,难怪外号叫杜黑子。
李易笑问道:“杜将军,不知道你找我有什么事?”
李易现在可不是求贤若渴,见了史书里的名将,倒履相迎。李易现在信任的是自己的一帮师弟。他觉得受过现代军事教育的师弟们,才是最好的将军。杜松已经是过去式了。自己能抽时间见杜松,已经是很礼贤下士了。
杜松对面前这个年轻人,可不敢托大。恭敬回道:“李司令,杜某赋闲在家,一介百姓,可不是什么将军。我来这里,是想走个后门。”
“哦?”李易有些好:“什么事情需要杜将军走后门呢?”
杜松道:“杜某一声好武。可是李司令您的火枪大阵,步炮协同,杜某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杜某当时军也有火枪火炮,可是和您的部队装备的火枪火炮,差距太大。杜某虽然落伍了,可还不死心,想进黄浦军校做个学生,学习先进战术,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李易问道:“黄浦军校你可去过?”
杜松道:“去了两次,奈何杜某年龄不符合要求,都碰了壁。李司令能否开一特例,让杜某进军校学习,万一学业有成,说不定杜某还有机会和年轻人一起征战沙场,为华民族出力。不知司令能答应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