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他的回信中只提李鹤章而不提李昭庆。但是曾国藩是一定要带他去剿捻的;因为曾的湘军暮气已深;打了十几年仗;无法再战;已基本遣散了;而要带淮军去剿捻;不带上个李家将怎么能行?淮军毕竟是支地域性极强的、以李鸿章个人为中心的子弟兵;带上李昭庆;就更便于跟各路淮军将领联络(据马昌华《淮系人物列传》)。
李昭庆招募了二千人的马队;另有亲军泉字营和忠扑营近千人;原本也想在曾帅的带领下建功立业的;可是剿捻不同于打太平军;捻军的特点是机动性特别强;马队强悍;整天狂奔来去转眼无影无踪。李昭庆以淮军统领员外郎的名义;率数千兵马千里追逐;日久劳而无功;就渐渐自觉无味了。这期间曾国藩还写信给他;希望他能独当一面;务必要择劳苦之事而任之;帮助二哥御此大敌;并且语重心长地说:“吾两家门第太盛;人忌鬼瞰;处处皆是危机;时时皆伏祸胎。除却耐劳尽忠四字;别无报国之道;也别无保家之法。”可是李昭庆毕竟年轻;“视事太易”;难耐艰苦;况且脾气也不是太好;与诸位将领未能协调好。1866年底;连曾国藩都感到剿捻无功;需要“曾瓜李代”了;而李昭庆又何功之有呢?所以才有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专办剿捻事宜;曾与李掉换个位子;由李鸿章带队继续打! 李鸿章的淮军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就是“总是喜欢在李鸿章脚下盘桓”;大概李比曾更重哥儿们的义气;更舍得重奖。由李鸿章再次出掌淮军剿捻;又值淮军蓬勃向上时期;自是别具一番气象。
未出一年;就大败东捻于山东境内;东捻首领赖文光和任柱先后死于刀下。 这期间;李昭庆已有了独立编制的武毅军和马队共万把人;整天奔驰在湖北、安徽、山东、河南广大的区域内;与捻军往返周旋;不得休息。每次鏖战;李昭庆“匹马斫阵;所向无前;虽盛暑寒冬;与士卒同劳苦”;也许就在那时已落下了病根。很不巧的是;那捻首赖文光原先已是李昭庆的瓮中之鳖;可是在追赶了数百里后;赖文光跑到了扬州;却被留守扬州的吴毓兰部活捉了;功劳就是人家的了;到头来仍是“事不奏功”。年年辛苦不少;战后论功;只得了一个记名盐运使;而且并无实授;只是个空衔而已。李昭庆当然闷闷不乐;向二哥坚决要求回家去;弄得二哥毫无办法。弟弟毕竟年轻;随他去吧。
时在1868年春节(据《淮系人物列传》)。 几年后(1872);李昭庆到京师办事(由前署督臣何璟奏明赴部引见;何璟是李鸿章的同年);顺便到天津看看二哥;谁知竟然旧病复发;“咳嗽日夜不绝声;先痰后血;血尽则痰;浓晦胶粘;医谓肺肾两经先绝”,在北京时还大吐血。数日后李鸿章派人接他回天津府衙调治;竟数月无效;最后因吐痰不出;手足俱动;哽咽气绝;年方三十九岁。 据说李昭庆临去世前还在生二哥的气。李鸿章去看他;他把头转到床里面去;不高兴理他。据李经方的内弟刘晦之《李昭庆之死》一文说:“赖文光就擒之日;太常(李昭庆)虽踵至;已徒手无卫矣;仅论前功;以运使候补。是时军中保案;动辄万余人;武职奖札多弃之不取;贱视可知军务底定;文忠复避嫌;不为推荐。于是入官则无实授之期;改途又乏出身之路;益郁郁不得志其后至津省兄;郁郁病际;遂不起。卒前数日;文忠往视;太常移面向内不与语。”(据刘晦之《异辞录》引) 李昭庆去世后;李鸿章非常难过;曾有长信写给兄弟;讲述治病的过程和安排后事诸事。他顿时觉得非常孤立;亲人越来越少了。
李昭庆的后代倒是兵强马壮;有四个儿子四个女儿(另有一儿早逝);老大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老五李经翊过继给李凤章;老三李经榘住在芜湖“三大人公馆”(李家人称小花园;现为芜湖第八中学);当他的“三大人”;一辈子过着士绅的生活;老四李经叙是“四大人”;在芜湖的住宅当地老百姓称之“四大人公馆”(李家人称长春花园;现为芜湖少体校)。李经叙跟他的大哥一样;是个外交官;但命苦得很;在李鸿章的幕僚伍廷芳的提携下;两次出洋出任秘鲁和墨西哥公使代办;可惜死在任上。 李经榘的老丈人是李鸿章的丁未同年、我国第一任驻英国公使郭嵩焘。李经叙的老丈人是翰林院编修、广东人许其光。
李昭庆的四个女儿嫁得也很风光;大女儿嫁苏淮扬道吴学谦;次女嫁合肥著名清流干将、清廷驻英国留学生总监蒯光典;三女儿嫁给上海道邵有濂的大儿子邵颐;四女儿嫁的是老李的铁哥们、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大儿子刘体乾。 李昭庆的后代突出的特点是出了一批外交官———除了李经方和李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