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寒湿痹、关节冷痛,也就是现在常见的老寒腿,经常用毒蛇泡酒。就算是喝了蛇酒,也不至于吓出毛病来。杯弓蛇影只能说当事人心性阴暗,怨不得外因。这就是体质、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不解决主体、主观问题,只怕是此疑方解,彼疑复生。
疑 惑(2)
疑心重的人,往往心气不足,有不安全的感觉,加上心胸狭窄,气机容易堵塞不通,就会产生疑的心态。“疑”的反义词是“信”,治疗疑除了言语疏导以外,还要宣通手足厥阴气血,膻中和期门穴是释疑必点的穴位。期门是皇宫卫士,也是有期有信的意思。
惑是一种不确定的心态,面对多种选择而不知所措、犹豫不定。长期拿不起放不下的心态,就成了一种性格,这种性格也是基于相应的体质。中医认为胆主决断,胆气虚弱的人,比如胆萎缩、胆结石的人,往往临事不决,优柔寡断。军事家刘伯承说过:“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古人为了克服惑的毛病,通常以佩戴玉玦来警示自己。《白虎通》载:“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在鸿门宴上,范曾数次举玉玦,示意项羽下决心处死刘邦,可惜楚霸王心怀妇人之仁,犹豫不决,以致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左传》、《国语·晋语》记载,鲁昭公元年(前541),晋平公姬彪(前557—前532在位)有疾,求医于秦国。秦景公嬴后(前576—前537在位)派遣医和往诊,医和诊病后说:“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平公问道:“女不可近乎?”医和答道:“节之。”并对平公进一步解释说:“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
晋平公的臣子赵孟问:“何谓蛊?”医和解释说:“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蛊惑人心,就是指人被女色迷惑,就是迷恋于多个不同的女人,心性不定,总是激情荡漾而丧真失精。
在当今社会,普通人也享受到了以前皇上的生活,锦衣玉食,左拥右抱。性情的泛滥似乎成了时尚,一夜情、换妻、3P、婚外恋、包二奶都成了流行词汇。
子曰“四十不惑”,大概是说人到了四十岁才能安心定志,从一而终吧。又想起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贾宝玉算是个不惑之人了。
忧 愁(1)
“忧”的繁体字写做“憂”,是会意字。上“页”(xiR,即人头)下“心”,加“夂”(suU,行走)表示心动,含义是有了忧的心理活动,必然在脸上反映出来,翻译成worry,be worried。
焦虑是期待将来要发生的事,而忧是担心、恐惧将来要发生的事,二者都是妄想。
外忧源于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中国古代社会动荡不安,内部征伐,外族入侵,五千年的历史,持续和平年月往往不足百年,使得人们“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即使贵为皇帝,也不免整天担心被推翻、篡位。身居高官的大臣,伴君如伴虎,整天担心言行出错,被抄家砍头。普通老百姓更是战战兢兢、人人自危。这就造成了国人一种普遍的、长期存在的忧患意识,以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为习惯,直接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因忧生病,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减弱,肝胆气机郁滞,久而成患。
这是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墨客、士绅官僚的通病。他们老是挂着一脸忧国忧民的相,操着一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摆出一副自我牺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架势,似乎天不生仲尼,万古就是长夜了。其实呢,地球离了谁都转,甚至转得更好。有些人就是在操不该操的心,想管不该管的事,插不上手的时候只好去忧。统治者也号召人们多关心国家大事,少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其实是转移视线,缓解矛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人的意志应当遵从自然规律。与其违逆自然,不如清净无为,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何必去忧?列子在《天瑞》篇中讲述了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讥讽那些无事生非,忧心忡忡的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