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一幅对联(第2/2 页)
些人不敢真动手,正闹嚷着,一个青年仆人走出大门,大声说道:“直学士说了,麦园之外本是自由之地,你们打架、吵嘴与我无关。”
“但要冲我的人、碰我的物、再有一二三四五,可就与我有关了,届时我会找你谈谈道理。”
听到这话众人轰地一声往后退去,陈恪要跟他们谈谈道理,可没人想谈。
陈恪不同于那些儒生、直讲,他是真敢扔石子、射羽箭、抡哨棒砸人的。
据说在西北大战中,他挥动着铁锤冲进敌阵。
在杭州抗倭战中,第一个拔刀冲进敌阵的也是他,砍下百余颗倭寇的脑袋还不过瘾,一声令下又砍了三千多颗脑袋。
这样一个人物大家不敢惹,何况他还说了“一二三四五”,天知道“一二三四五”是什么?
众人不知刚才的行为算不算“一二三四五”?闪到一边看着青年随从小心翼翼地捧着对联上车,眼见马车远去,有好事者立刻奔向太学院,还呼朋唤友跟着一群人。
当他们赶到太学院的大门前,胡缓看着学生会的公房大门轻轻点头。
而李仲文笑一声说道:“绝对。”
高适却大声念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随着他的念诵声,留校的数十名学子一起大声念诵起来,于是站在院外的人们听见了,知道陈恪写了一幅绝世对联。
这幅对联确实好,人们念诵一遍也在啧啧赞叹,但也有人心里纳闷,陈恪给三院学生会写了一幅绝世对联,为何给自家写的对联如此随意?
他们不解,而胡缓也在询问青年随从,“陈恪给自家对联写的什么?”
青年随从立刻回道:“园内金童玉女。庭阁春风徐徐,横批,好好学习。”
听到这副对联,三个老书生一起大笑起来。
笑声过后,高适说道:“这家伙竟如此随意,不过好好学习的横批确实不错。”
听他的评价李仲文肯定,“盛名之下还想着好好学习,确是名士之风。”
他俩都给予了肯定,而胡缓却询问青年随从,“陈恪写完这幅对联后有何表现?”
青年随从回道:“直学士陷入沉思之中,好似想起什么来了。”
听到这个回答胡缓点头,欣慰地说道:“陈恪心系讲学,一定又有新的谋划,望他能够尽快理清思路拿出新策,使我三院的讲学再进一步。”
胡缓与陈恪是忘年之交,对他的期望很高,急切地盼望陈恪对三院的讲学进行重新谋划。
在他的思路中,陈恪这时正在闭门苦思,不会在意外面的欢声笑语。
他是这样的学者,想到学问上的事就要一门心思地想着解决办法,不管过不过年。
他这样,陈恪也一定这样。
胡缓推己及人,却不知陈恪这时正在厨房里炒菜。
他爱吃大白菜,这时称为菘。
他要亲手做一道五花肉豆腐大白菜,却忘了这个时代没有燃气。
他不会烧火,让人打下手,自己切好白菜豆腐五花肉,用肥肉炼出猪大油,然后想起还没切好葱姜蒜,转身去忙这事的时候,铁锅里冒出一股浓烟笼罩了整个厨房。
见这股浓烟冒起,大家一齐转脸看向陈恪,听他喊道:“开窗开门撤出柴火。”
大家忙起来,他也忙起来,取出锅里烧焦的肉块,大声喊道:“将锅里的油盛出来。”
他很忙,为了这道大白菜,全厨房的人都在忙。
见到这一幕,张出尘担心地问道:“还能准时开席吗?”
林韵宁拿不准,犹豫一下方才回道:“差不多吧。”
而婵儿怒道:“将他赶出来。”
她给王小乙下令,可王小乙不敢,低着头嘟囔着,“哪敢啊。”
听这话婵儿低喝,“有何不敢?”
没等王小乙说话,书剑说道:“你怎么不去将他赶出来?”
“我不敢。”婵儿回的理直气壮。
这个理由将书剑气乐了,正要讥讽几句,却听邵雍叹口气说道:“还是我去帮忙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