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1/4 页)
,原因之一是,1930年英国行政长 官离开威海卫时,所有的档案全部被运回伦敦,其中包括关于组建中国军团的全部原始档案 。 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卫专条》签订之后,英方认为,一纸〃专条〃是无法完 成殖民地统治的,对殖民地的占领和统治的惟一保证是军事力量的驻守护卫。况且租借威海 卫的目的本身就是用于军事……为英国海军在远东建立一个军事基地。但是,当时的英国似 乎什么也不缺,就是缺乏能够参军服役的精壮子弟。其时,日不落帝国的海外殖民地的总面 积已经达到了3271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的134倍。如此大的殖民地 ,都要派英国士兵去驻守护卫,小小的不列颠岛国没有那么多的人力资源。况且,当时英国 人正陷在与南非布尔人的极端仇恨之中,英国为了早点结束战争,已经向那里派遣了二十五 万 多官兵,而当时英国陆军的总兵力不过三十多万。面对中国地图,索尔兹伯里首相想到了海 外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在那里,英国人成功地组建了由印度人组成的为英国利益服务的军队 。于是,他想到了中国的威海卫应该成为另一个印度。 但是,在中国的领土上,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组建一支忠于英国皇室的军队,这事无论如何 也要与中国政府商量一下。商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清廷坚决反对。但是,1898年的清廷 已经无力反对列强的任何要求,尽管抗议激烈,交涉频繁,但组建中国军团的程序还是按照 英国人的计划开始实施了。交涉中,英国人对付中国官员的话是:英国在威海卫租界内组建 的是一支维护租界内安全的军队,也就是说,英国人组建的不是一支严格意义上的军队,是 一支让中国人管理中国人的〃警察部队〃。英国人信誓旦旦地向清廷大员们承诺:〃招募仅 限于威海卫的租界地区〃,〃这支军队绝对不会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使用〃。《米字 旗下的威海卫》,邓向阳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 这支部队,英国人称之为〃华勇营〃。根据英国人以组建地命名组建部队的惯例,又称〃中 国军团〃。 招募刚开始,英国人便彻底违背了他们的承诺,招募范围不但扩大到了山东各地,而且扩大 到了河北省。一批又一批来自山东和河北的中国青年集中到了英国国旗下。从今天能够看到 的 当时中国军团的照片上,能够发现那些青年体形健壮匀称,神情安详沉稳。这些中国农村青 年穿上至少当时中国人认为奇异的服装的时候,肯定是不习惯的,特别是早期的中国军团的 帽子,恰和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的思路一样,是印度式样的缠头式的帽子。但即使是这样, 他们 依然列队整齐,训练有素,敲着西洋式的军鼓,高高地挺起胸膛。这些形象与今天能够看见 的大清帝国的正规军官兵的照片相比,同样的青年汉子已经是全无了拖沓委靡之相,居然显 出了百年前中国人难得的英俊与威猛。 无法得知那些中国青年出于什么心理和目的参加了这支雇佣军。从中国的道德层面上讲,这 是极其耻辱的事情。仅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上看,没有发现他们和他们的亲属感到耻辱的记载 ,因此没有可靠的依据从民族的、文化的和道义的等各个角度加以深入的分析。如果有一点 理由勉强可以揣摩出来的话,那就是被穷困逼到了绝路上的中国农村青年们在寻求一条生路 。山东、河北连年的自然灾害,官吏变本加厉的盘剥以及社会的极度不公正,造成当时成千 上万的中国北方农村青年走上了一条奇特的人生道路……参加义和团杀洋人可以吃顿饱饭, 参加洋人的军队杀国人也可以吃饱饭,而仅仅从吃饭上讲,后者提供得好、多并且稳固。 混乱的时代、混乱的国家和混乱的日子,导致出的道义观念必然也是一本糊涂账。 而且,一个人如同一个民族,当其生存渴求降低到了最危险的命若游丝的底线时,道义是什 么? 然而,数千年来,中国人不是向来以饿死〃不食嗟来之食〃来标榜古老的民族风骨的吗? 中国军团成立时的人数是600。 中国军团的尉级以上军官均从英国正规军中调任。 中国军团吃得好……肉类、新鲜蔬菜、米饭和面食、茶水,敞开供应。 中国军团穿得暖……夏季军服和冬季军服齐全、普通军服和礼服齐备。其礼服的样式几乎 与 英军官兵的礼服无异:深红色的步兵短上衣,浅黄色的袖口、领子和肩章,红色马甲和两侧 有四分之一英寸红色滚边的步兵裤。 中国军团内部,有乐队、翻译、卫生队;编制有长枪连、机枪连、炮兵队和骑兵队。 中国军团里的中国青年受到严格的英式正规军的军事训练,包括符合英国皇家步兵操典的队 列、最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