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说话很自信,对同学们讲话时特别有“煽动”能力,很动情、很有鼓动性。他喜欢这样的人,因为他的个人色彩如此浓厚,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然后他就和老师走得很近,因为那个时候王石已经20多岁,在学生中算很成熟的了,所以他和郭老师的家里人也非常地好。那种被全家都认可的感觉让王石觉得很亲近,师生关系变得像朋友的关系了,王石在大学里有了一种找到知己的感觉。
从我的采访经验看来,王石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自信的人,从他嘴里说出佩服一个人真的很难。如果他真的佩服一个人,那么他可以说出实在的理由:“因为这样,那样,所以,我很佩服他。”这位郭老师着实让王石佩服的,也许郭同章老师本人都没有意识到。
那个时候,王石和同学们经常要下乡支农,一个班驻扎一个村,甘肃河西走廊的村落都很分散,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在四五里路以上。郭同章因为是系总支书记,于是每次都下乡去看学生们,并且,他从不蜻蜓点水地看一两个村就算了,他总是看完一个村的学生,马不停蹄再往下一个村子赶。“一般都是不吃饭的,和学生聊聊天,了解完情况,马上就又走了。”王石说,“并没有人这样要求他,他可以不这么做,但每次他都这么做了,并且很坚持。”河西走廊的路,西北偏远的地区,郭同章走了无数次。王石说:“就这件事情,一辈子都够了,不是任何人都能这样约束自己的。”
2000年,王石准备去银川出差,由于银川下暴雨,王石干脆把机票改到了兰州,因为想去和郭老师坐一坐,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很难找了。
我无聊地问了一句:“如果郭老师某一天来找你,希望你把他的儿子或女儿安排在万科工作,你会帮这个忙吗?”王石立即回答:“不会,这和我的原则相悖。我可以帮助他其他的,而不是这种方式。”他顿一顿又说:“他也不会提这个要求的。”
这就是男人间的交往吧?特别是当做了朋友以后。
王石在大学里另一个朋友式的老师叫王梓元,这是一位教政治课的老师。王石上他的课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当时的政治课堂上,老师比较多地讲的是反杜林理论、批判思想家、批判法权,可是,王石却分明听出这个王梓###师是在不动声色地讲经济学的原理,讲价值、讲商品交换,滴水不漏却意思明白。但是,整个班上,王石感觉只有自己一个人听懂了。这样的默契就像一个私下的秘密,有着旁人不知情而自己全部了然的愉悦。比起其他哗啦啦背书的政治老师,王石从王梓元这里得到的快乐不仅仅停留在获得知识的层面上了。
于是,王石下了课就去找这位和自己同姓的老师,他像个同龄人一样告诉对方:“你有言外之意,你在教其他的东西。”王梓元笑了:“你听懂了。”以后的交流就顺畅了,王石非常享受这样的沟通,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他以前很少得到的快乐。王梓元推荐王石看了《政治经济学》,王石看得很辛苦,因为那实在是硬读,但他坚持看了下去并看完了,因为即便辛苦但还是快乐。许多年后,当王石到了深圳,当年硬读的东西一下就活了起来,王石明白,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那些书而改变了,而这,都得益于那样一位良师益友。
大学的3年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拿现在大学生的大学岁月来比较,那样的大学时光实在是太沉重。因为那个时候王石已经过了茫然的年纪,而大学的美好,有时候就在于那样的茫然和失措。王石在大学的时候已经有了成熟的思想,有了社会经验,大学对于他,只是在已经进入社会后的短暂停留而已。
王石有时会很遗憾,他的部队生涯、大学岁月都在不合适的时候安排在了他的生命中,如果生命重新排列,重新置放在另一个年代,也许这样两段安排会非常有意思,会给生命添加更多的亮色。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而且,部队的生活太长,大学的生活太短,这让他感到很无奈,因为他的心太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王石这个人》:压抑(5)
但是,这两段生活一定是有价值的经历,王石从来不否认这一点。他有时会回忆起当年自己的愤怒和苦闷,他突然意识到,当年自己特别抵触的集体主义其实自己在下意识地遵循着,特别是在做企业的过程中。部队强调的是集体的荣誉感,是国家的责任心,在万科的20多年历史中,王石其实调动了自己的军队思维,尽管很多人认为万科的管理比较军事化的这一说法总是被王石不置可否。
“我有时候想,集体主义对王石个人来说并不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